西安 孙豹隐
改革是当前中国的大趋势。面对这个大趋势,不少作家以“艺术家的勇敢”(恩格斯语)冲上去了。在他们的笔下,当代中国最宏伟壮丽的时代交响曲响遏云天,经济改革的斑澜画卷豁然显示。在那浓烈沸腾的政治舞台上,由经济的各种运动方式所综合起来的文学主角——大写的‘人’(高尔基语),迸发出惊人的活力和瑰丽的光采。君不见,蒋子龙的《燕赵悲歌》、陈忠实的《初夏》、贾平凹的《九叶树》就都颇为成功地反映和讴歌了这么“一种历史的必然,社会的必然”,从而掀起一股当代文学的主潮吆。
在这大趋势面前,广大业余创作者无疑是幸运的。因为他们拥有自家不可低估的优势。他们中的绝大多数,长期置身于改革的洪流漩涡之中,对改革有着切身的体察和亲近感。应该说,这对写好改革题材,塑造鲜明的改革者艺术形象提供了充分的先决条件。大家都去写改革,会不会形成新的公式化、概念化呢?我们说,这种担心是不必要的。写改革不是指别的什么,而是要求将聚焦点始终牢牢对准改革中的人。而人,由于其是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当前的社会生活五光十色,千姿百态,呈现出一派改革陋习,开创大业的蓬勃生机,从而赋予了人以千种万种性格和千种万种活动场景。显而易见,只要大家对生活抱有真知灼见,就丝毫不用担心会出现公式化、概念化的东西。
恩格斯说得好:“不论在法国或是在德国,哲学和那个时代的文学的普遍繁荣一样,都是经济高涨的结果。”愿广大业余创作者们,把握住创作的契机,意识到自己的优势,搏击于当代文学之潮中,谱写出优秀的作品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