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永祯
新年伊始,春节将至,我又想起了蓉城的灯。
前些年,每每从荧屏上看到成都灯会时,心里不禁痒痒,总想亲眼看看,以饱眼福,才觉快哉。去年春节,有幸回川省亲,才终于如愿以偿。
在去青羊宫灯会的途中,“老成都”、大学同窗老罗,如数家珍地给我讲了灯会的始末。蓉城灯会,起于唐代。那时,青羊宫的道灯、大佛寺的水灯,还有那街头巷尾的龙灯、狮灯、车灯,真个是灯火辉煌。明、清以后,才在此形成全市性的灯会。二十二年前,市政府举办了首届灯会。到而今,已是十五届了。
说话间,我们已来到青羊宫,只见十多米宽、四米高的“成都灯会”四个大字,金光闪烁,璀璨夺目。大门前,人声鼎沸,人流如潮。第二天我才知道,这天晚上看灯的,居然有十二万八千人,真可谓灯会史之最。
我们好不容易挤进公园。放眼望去,五光十色,争奇斗艳。那挂在亭台楼角、古树枝头的千百盏彩灯,好比天上的银河,星汉灿烂;又好比一颗颗夜明珠,光彩照人。说实在的,我平生哪见过这许多灯,今晚上好似刘姥姥进了大观园,叫人目眩情移,大开眼界。“灯如火树披银花,星群灿烂到仙家”。古代诗人的咏灯佳句,情不自禁地溜到了唇边。
“快看,八戒闹新年”。小女儿高兴地拉了一下我的衣角。顺着她指的方向,我看到一只两米高的大“猪”,站在一个三层结构的灯组上端,手握指挥棒,神气活现地在打拍子,煞是滑稽。再看中间,六只小“猪”组成的乐队,吹的吹、拉的拉、弹的弹。下面呢,还有十只小“猪”,在灯的转动中表演着精彩的节目。
“你听,他们还在唱哩!”小女儿提醒我。可不是么,合着节拍,播音器里传来了风趣的歌谣:“我们都是大肥猪,尾巴都有茶碗粗,不信请你仔细看,耳朵象把大蒲扇……。”
转过身来,矗立在面前的是一座灯塔。这灯塔由八米高、七米宽的三层灯组构成。灯的底层有四个“城门”。四十多辆“汽车”,满载“蔬菜瓜果”,源源送到“城”里。灯塔的中部,是一颗硕大的白菜造型,在音乐声中,六张叶片可以自开自合。灯塔的上面,是一组牧童戏金牛的造型。一个牧童悠闲自得地骑着金牛,另外一个牧童手拿绣球,无比天真地在玩着牛灯。牧童和金牛的二十来个动作,连续而不机械,诙谐而不庸俗。生动地再现了新农村的新面貌。
更令人叫绝的,是二仙庵门前的那组彩灯——“骏马奔驰”。它有四层楼高,通体发亮,格外雄伟。灯座由十二幅工农业新貌的彩色照片组成,中间是六米高的走马灯,绘的是几幅欣欣向荣的巴山蜀水图。其顶端,有三匹昂首奔腾的骏马。看着这雄伟的画面,非凡的气势,怎不觉得巴蜀在飞奔,神州在飞奔呢!
我们在公园里流连忘返。彩灯万盏,目不暇给,那“熊猫观灯”、“鲤鱼跳龙门”、“李冰骑龙”、“卓文君与司马相如”、“陈奂生赶场”,以及“海底探宝”、“飞向太空”、“胜似春光”等机动彩灯,无不造型别致,色彩鲜艳,寓教于乐。这些彩灯,有的富丽堂皇,有的古朴高雅,有的秀丽玲珑,有的庄重大方,给人以节日的欢乐和艺术的享受。
老罗告诉我,成都的灯会,有花灯、工艺灯、书画壁灯、大型机动彩灯。这些灯具,都有“形、声、色、光、动”几个特点。灯的制作,大多采用传统的纸扎、挤粉、溜金、刻纸等手法,塑造出各种历史人物、珍禽异兽,制造出别具一格的外景,和花样繁多的灯座,再加上电器化的传动装置,使每座灯都栩栩如生,流光溢彩,闪烁着浓郁的民族色彩,洋溢着强烈的时代精神。听着老罗的介绍,我不由得对那些火树银花的设计者,那巧夺天工的制作人,产生了无限崇敬之情。
夜深了,我们还在人海中穿行,还在灯海中徜徉。我看到,彩灯在人们心头闪烁,喜色在人们眉梢凝聚。这异彩纷呈、喜气洋洋的灯会,不正在激励我们为创造美好的明天而劳作,而攀登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