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处理…

谈谈阿倍仲麻吕的名字

2023年08月11日

林祥军

阿倍仲麻吕是唐代著名的日本留学生,他和东渡日本的鉴真大师一起,被誉为中日友谊史上的“双璧”。在西安市兴庆宫公园里,就建有一座阿倍仲麻吕纪念碑。他的名字,史籍有几种不同的写法。如:阿倍(部)仲麻吕、阿部仲唐、晁(朝)衡、朝仲满等,其中既有汉名,又有日本名,还有日汉名的合写。为什么同是一人,名字的写法却有许多不同呢?

先看汉名。阿倍仲麻吕到唐朝后,取汉名为晁衡,又作朝衡。之所以有两种写法,是因为晁、朝同音,而古汉语中同音可以通假,所以既可写晁,又可写朝。这在今天看来,是写了别字,但在古人则是司空见惯的正常事。

再说日本名字。正确的写法应是阿倍(部)仲麿。但是,现在一般都写作阿倍仲麻吕。倍、部双声,可以通假,这和汉名的晁又作朝是同一道理。至于麿变成麻吕,则是如下原因造成: 一、记载错误。日本假名文字是与阿倍仲麿一起,随第八次遣唐使来中国的吉备真备及第十七次遣唐使来中国的高僧空海,在回国后创造的。在此之前,日本人早已使用汉字。由于有的日语语音找不到适当的汉字来表示,于是日本人就仿照汉字的结构形式,造了一些日本汉字,“麿”就是其中之一。因为“麻吕”二个汉字快读的合音正好同日语中的某小音节相似,于是就用“麿”来表示那个音节。后来虽然有了假名,但因为这些字是日本人自造的,一直未被淘汰,人们通常书写时也多写这些日本汉字,而不写它们的假名,特别在人名用字上更是如此,例如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的大战犯近卫文麿及其父近卫笃磨即是。记述阿倍仲磨事迹的唐代人不知“麿”是日本字,看到中国没有这个汉字,于是认为“麿”是“麻吕”的误写,依音书字,“麿”就变成了“麻吕”。后人未加详察,因袭援用,久而久之,积非成是,形成了今天“麻吕”占统治地位的写法。由于同一音近的原因,“麿”又被写作“满”,这就是阿倍仲麿又称朝仲满的根据所在,不过这里是汉娃“朝”和日本名“仲满”混写在一起了。

二、书写、刊刻失误。中国古代的书写方式是由上至下,从右至左的竖行书写法。当书写刊刻时,由于疏漏,“麿”字的“麻”与“吕”之间拉开了距离,于是一分为二。后人不知其错,依样画葫芦,年深日久,“麻吕”盛行,“麿”则鲜为人用了。

少述两点原因,应有其一。如果以上论述成立,那末,唐代在阿倍仲麿之前或其后的几位被写作“xx麻吕”的日本遣唐使(如第十次遣唐的大伴古麻吕),他们的名字的正确写法也应是“××唐”了。

上篇:没有了
下篇:小议自学成才
分享到

© 2023 陕西工人报
制作单位:53BK.com

↑ TOP


http://szb.sxworker.com/Content/weixinlogo.png
陕西工人报
http://szb.sxworker.com/m/content/1985-04/23/036378.html
陕西工人报电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