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处理…

“气节”说

2023年08月12日

高时阔

中国的知识分子历来是讲究气节的。亚圣孟子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已成为历代正直之士做人的准则。春秋时楚国的屈原遭谗被逐,表现了“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的坚贞情操。西汉的苏武陷身匈奴十九载,其志终不可夺。司马迁遭凌辱身陷囹圄,自励“死有重于泰山,有轻于鸿毛。”东晋的陶渊明厌恶官场黑暗,发誓“不为五斗米折腰,”遂挂冠“归去来,”躬耕自资,虽贫病交困,仍始终坚守气节。唐代的白居易置贵贱荣辱于度外,做到了“出则兼济天下,入则独善其身。”宋代的范仲淹从政能做到“先天下之忧而忧;”文天祥誓死抗战,实现了“留取丹心照汗青。”明代的于谦以石灰自喻,“粉身碎骨都不怕,只留青白在人间。”清代的林则徐抗英获罪被眨新疆,仍乐观放达地说:“我与山林相对笑,满头晴雪共难消。”现代历史上,朱自清一身重病,宁肯饿死,也不领帝国主义的“救济粮”;鲁迅先生“横眉冷对千夫指”,一生正气浩然,他的骨头是“最硬的”。

这样的知识分子称得上我们华夏民族的精英,他们所孜孜追求笃守的气节,实质上是我们这个古老而又伟大的民族自立精神的具体体现。

据说清代乾隆皇帝有一次与刘墉等人登上前门城楼,见到城门外川流不息的过往行人,乾隆便问当时的九门提督和坤:“每天从前门楼下进进出出的有多少人?和坤一时语塞。刘墉代为答道:“就两个,一个为名,一个为利。”这话虽有些尖刻,却也不无深意。不过“为名”未必就是坏事,那些为了维护国家和民族的尊严,为了完善个人的人格,宁死不失气节的人,从某种意义上讲也是“为名,”为保全自己清清白白之“名”不被亵渎。而为一己私“利”,则必然会使人丧失气节,实乃“小人”之所为也。君不见,历史上有“为利”屈身事权贵的人,有“为利”铤而走险的人,有“为利”出卖灵魂的人……他们也给后世留下了“名”(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但那多半是不光彩的“名”。

中国古代知识分子改革家管仲说过:“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一个人如果一心“为利”到了不顾“礼义廉耻”的地步,那他也就失去做人的资格。

上篇:没有了
下篇:于右任创办的上海大学
分享到

© 2023 陕西工人报
制作单位:53BK.com

↑ TOP


http://szb.sxworker.com/Content/weixinlogo.png
陕西工人报
http://szb.sxworker.com/m/content/1986-09/09/042805.html
陕西工人报电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