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文
秦俑坑出土的大批陶俑武士多数免冠束发,头顶挽一发髻。将军按剑,武卒执戈,跪射俑张弓控弦,骑兵俑牵马扶鞍,一个个目视前方,全神贯注,严阵以待,都给人以气宇轩昂,勇猛威武的感觉。可是,如果你一留神,就会感到奇怪,为什么秦俑这么多将士都不戴头盔?难道作战时都不怕刀剑砍到头上吗?
头盔也叫“胄”或“兜鍪”,和铠甲一样是古代武士作战时必不可少的防护装备。可是秦国的军队有个特点,就是不戴头盔,并且把这种不戴头盔的士卒称之为“科头”。这种“科头”军不戴盔就能杀入敌阵,所以也叫“科头锐士”,这正是秦军的特色。
秦军的“科头”锐士素以骁勇善战而著名于当时。据《荀子?议兵》记载:魏国对军队训练就十分重视,武卒要穿“三属之甲”(一种解释要穿三层甲,还有解释为上、中、下全身都要披甲),操十二石力的强弩,背负五十支箭,手执长戈,挂剑冠胄,行军时还要带上三日的军粮,半天就可以行军百里。就是这样严格训练的军队,一见秦军就望风披靡,可见“科头锐士”之厉害。纵横家张仪在吹嘘秦军作战英勇时说:山东六国的士卒作战要披甲冠胄,而秦兵不但不戴兜鍪,甚至是“捐甲趁敌”,把身穿的铠甲也甩掉,冲入敌阵,左手提着人头,右手活挈俘虏,如虎扑羊群,勇不可挡。他称赞秦国科头军是虎贲锐士,山东六国的士卒如“怯夫”,遇到一起象“乌获”(古代的大力士)对付婴儿。“攻不服之弱国,无异于坠千钧之重,集于乌卵之上,必无幸也!”这虽然有点吹牛,但确实也反映秦军战斗力很强。
威武壮观的秦俑兵阵,士卒免冠挽髻,不戴头盔正是秦代“科头”锐士的真实形象。秦始皇用不到十年时间就荡平东方六国的历史事实也证明,“科头”锐士在当时是一支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骁劲强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