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德忠
我省北部沙海中最大的盐湖——花马池,位于定边县西北二十五华里的盐场堡。花马池盐湖,池面辽阔(约有三百万平方米)。坝田毗连,池田清澈明净,似—面面晶莹的宝镜;而湖畔的盐堆,却象一座座连绵起伏的雪山,在阳光下闪烁着耀眼的银光。难怪前人用“岸积千山雪,池生百斛珠”的诗句赞美它。
花马池的盐,颗粒大、色青、体重、味醇,在国内享有盛名。该池的采盐史,可上溯到汉代,那时,定边县志就有“盐池以为利”的记载。唐代,花马池的东、西两边又新增了十多个盐池。到了明代,食盐行销全省各州县和甘肃等省。在明朝正德年间,因以食盐兑换西夏骏马之故,特将此盐湖称为花马池。
一九三九年秋,三五九旅四支队两千多名战士,高举“自力更生”旗帜,来到花马池。他们在当地群众帮助下,艰苦奋斗,筑坝打盐,以九千三百七十多万斤的年产量刷新了前代纪录。增产的食盐,不仅供给了边区军民的食用,而且从蒋管区换回了粮食,布匹、药品、器械等物资,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的经济封锁,当时,人们无限深情地将花马池赞为“三边聚宝盆”。
今日花马池,一派新气象。宽阔的盐渠代替了狭小的盐井,抽水机代替了人工斗灌,汽车装运代替了人担驴驮。在定边县委和县政府的领导下,当地盐民以当年三五九旅战盐湖的革命干劲,创造了年产亿斤盐的纪录。盐化厂还开展了科学研究和综合利用,从打盐后的废池水中提制出卤块、钾镁肥、无水芒硝和人造大理石等新产品。去年,盐化厂已经用花马池的原盐试制成数千吨精盐畅销国内外。一年内,这个厂上交国家税利三百多万元,占全县财政收入的百分之七十左右,在花马池的采盐史上写下了崭新的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