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旭
友人出差自津归来,话题自然少不了蝶形立交桥、正宗狗不理包子。但他谈得最详细最生动的,却是天津金钢桥头那块新树的广告牌。从画面上看,这幅广告是够单调的——没有眼花缭乱的色彩,缺少频送秋波的美人头,仅有的,只是一只孤立的高脚杯。凝神细看,酒杯左右的空间变成了两个相对的人像,十分有趣。这就是“罗宾杯”理论在广告美术上的具体应用。
朋友不愧是丹青高手,他又从绘画角度作了解释:美术是视觉艺艺,而人对外界注视的瞬间,只有少数事物清晰,其余的则比较模糊(和摄影时的调焦相似),随着注意力的转移,注视对象和背景可以互相转换。七十多年前,丹麦心理学家罗宾发现了这一现象,并设计成黑白两色的“罗宾杯”加以证明。荷兰现代画家埃歇尔的“智力”绘画,便采用了此种原理:他的木刻画《天与水》,若把白色看作天空,黑色就是雁阵;倘将黑色视为流水,白色则变成了游鱼。评论誉为“动态的平衡美。”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我的意识忽然“流”动起来——大千世界中,“罗宾杯”般变换嘴脸的人实在不少:王熙风的“明是一盆火,暗是一把刀”,林彪的“万岁不离口,背后下毒手”;某君的“满嘴仁义,礼智信,怀揣匕首三节棍”;更有那骑“好马”(吹牛拍马)、舞“快刀”(两面三刀)的势利之徒……“杯”耶?“人”耶?不耐心观察,难免以偏概全,错把人当成“杯”呢。
注视久了,“罗宾杯”的变化规律会一目了然。判断身边的“罗宾杯”,尽管要费事些,但古人“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的办法,仍不失为上策。如果嫌时间漫长,那么,“多看几眼”还是可以办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