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宗室的陪葬墓
是惧怕死后的寂寞?还是记挂着在幽冥的王国仍然要共商国家大事?我国古代帝王的宗室、大臣死后,许多人要埋在帝陵的附近,这叫陪葬。能够陪葬皇陵,这还是一种殊荣哩。凤翔南指挥乡几位秦公的大墓附近都有许多陪葬墓,秦始皇帝的宗室和大臣的陪葬墓也在秦陵附近。考古工作者在秦陵东外城的东面,发现了十七座陪葬墓,这些墓都有棺椁,墓内有多种陪葬器物。其中陪葬品银蟾蜍上还刻有“少府”二字。少府是秦代中央机关之一、专门管理全国的税收,供给皇室各种费用的。从这些情况看,这些墓主人都是有一定社会地位和身份的。但是,从发掘出的尸骨来看,这些死者的最终日子都不大好过。他们都死得很惨。发掘的八个墓中,有七具骨骼,二女五男,年龄约二、三十岁,正当青年时期,他们的头、身、下肢都被分离,身首异处,有的头放在箱盖上,头的右颞骨处还插有一枝铜镞,只有一具女尸的骨骼比较完整。看来他们都是被杀死后埋在这里的。整个情况说明,他们死得凄惨,埋得草率,但陪葬品都比较丰厚。
这种矛盾的情况,恰好印证了秦代末期一段血腥的历史。秦始皇帝三十七年(公元前二一〇年),始皇东巡回咸阳时,行至河北沙丘平台(今河北广宗县西北大平台),突然得病去世。这时,同行的小儿子胡亥、丞相李斯在赵高的促动下,密谋篡位。当时秘不发丧,并假借始皇帝的诏书,让公子扶苏(始皇帝长子)及大将蒙恬自杀。到咸阳后,胡亥即位,这便是秦二世。他为了巩固皇帝宝座,避免宗室争权和大臣反对,便用各种借口,谋杀秦的宗室大臣。但是,还不止此。在封建社会中,有功大臣固然是胡亥篡权的眼中钉,而宗室尤其是他的肉中刺。他们最有反对胡亥和赵高的号召力。所以屠刀便很快地架在了宗室的脖子上。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始皇帝的宗室中有十二个公子被杀于咸阳,十位公主被碎尸于长安。其中有一位公子叫高,想逃跑,又怕连累家室,便向二世上表说,愿意陪始皇帝从葬于骊山。二世欣然许之,并赐钱十万。公子将闾兄弟三人,也被罗织罪名,被迫自杀。上焦村的陪葬墓中的情况便折射了这段历史。他们是皇室贯胄,死后的尊荣仍然有资格享爱,便以皇室礼仪陪葬于始皇帝陵旁,陪葬品也较丰盛珍贵。
这种血腥的残杀,大伤了秦的元气。这大约也是秦王朝短祚的一个原因吧。上焦村陪葬墓中的这些冤魂,对此应有切齿之恨。他们用这些断体残肢,向人们述说着这一段历史悲剧。
刊头设计郭义明 本版编辑 杨乾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