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潮
虎牢关关羽斩华雄,是罗贯中先生在《三国演义》开篇之后,写得最生动、最精彩、最使人惊心动魄的一场恶战。
董卓的爪牙、关西骁将华雄在与讨董盟军对仗中,连斩各路诸侯数员大将,使盟主袁绍惊慌失措,众皆失色。华雄杀红了眼,跃马舞刀,大有生吞盟军之势。在此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
阶下一人大呼出日:小将愿往斩华雄头,献于帐下!众视之,见其人身长九尺,髯长二尺,丹凤眼、卧蚕眉,面如重枣,声如巨钟……(曹)操教酾热酒一杯……关公曰:“酒且斟下,某去便来。”……众诸侯听得关外鼓声大振,喊声大举,如天摧地塌,岳撼山崩……正欲探听,銮铃响处,马到中军,云长提华雄之头,掷于地上,——其酒尚温。
这是一段绝妙的描写:它展示了这位伟岸英勇的美髯将军,从戎马生涯一开始,就斩杀强敌,身手不凡,为其以后过五关斩六将,威震华夏张本。
美则美矣!可惜不是历史事实。
斩华雄者非是关羽,乃是孙坚也。小说家为了塑造人物,展开情节,可以张冠李戴,但以事实为根本的历史学家,却绝对不能拿功劳送人情。陈寿在《三国志》为孙坚立传时,记述了这一重大事件:董卓擅专朝政,横行无道。各州郡的长官兴师讨伐。孙坚从江南起兵,一路上破阻除碍,好不容易与诸侯聚齐。但他看到,来者各怀私心,观望不前。他愤然率领本部人马前去讨敌。董卓闻讯,吓得胆颤心惊。他对长史刘艾言道:“关东军败数矣,皆畏孤,无能为也。惟孙坚小戆,颇能用人,当语诸将,使知忌之。”(《山阳公载记》)他的顾忌是有根据的。过去。他曾跟大将军周慎西征,孙坚作为周慎的部将,出谋划策,冲锋陷阵,显示出非凡的才干。这位权压朝臣,不可一世的董太师,此时因惧孙坚,不得不派遣心腹将领李催前来求和:许以美女,并封孙坚四个儿子当刺史,作郡守。孙坚呢,根本不买账,还痛骂了一顿。两军对垒,不和即战。于是,虎牢关前展开了你死我活的撕拚。正当孙坚取胜之时,忌贤妒能的盟军后勤总管袁术,不给送粮。兵无粮自乱,卓军乘机猛攻。孙坚带数十骑落荒而逃。若不是部将祖茂急中生智,将孙坚头上赤帻换为己戴,这位讨虏将军有可能葬身荒野。但孙坚毕竟是孙坚。他并不因一时败北而堕志。“坚复相收兵,合战于阳人,大破卓军,枭其都督华雄等。”这就是历史事实!岂不信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