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避讳举隅
周俊峰
中国封建社会漫长,避讳也真多。
一月本称“政月”,秦王嬴政称帝,便将其改成“端月”。始皇的父亲名子楚,于是,楚地改成了“荆地”。汉高祖吕后名雉,当时文书上遇雉字只好用“野鸡”代替。汉文帝刘恒上台,妲娥改名为“嫦娥”,恒山改称“常山”。汉武帝刘彻执政,知名辩士刘蒯彻在史书上被写成“蒯通”。“秀才”因汉光武帝刘秀而改称“茂才”。《庄子》因汉明帝刘庄而改作《严子》,庄姓人也改为严姓。唐太宗李世民坐了天下,中央六部之一的“民部”及时改作“户部”。唐宪宗姓李名淳,天下姓“淳”的随之改作姓“于”。宋仁宗姓赵名祯,蒸红苕的蒸字就得改成“炊”字。宋高宗名构,于是天下五十多个与“构”形似或音同的字一律避讳姓,大姓因此而变成了“钩”、“绚”,有的干脆把读音变了。袁世凯复辟帝制,北京煤铺的“元煤”二字即刻被涂掉,元宵改称“汤圆”。
皇帝的姓名要避讳,有时一个州官的姓名百姓也须避讳。《老学庵笔记》载,一州官姓田名登,本州人因此而不准说“灯”,元宵节放灯时,田登出布告说“本州依例放火三日”——名谚
“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即由此而来。甚至连司马迁编《史记》时,为避父亲谈,故将赵孟谈写成赵孟同。本省韩城县“同”姓和“冯”姓本是司马迁的同族,因汉武帝时司马迁受刑下狱,本族人怕受牵连,忌“司马”姓,故有的在“司”左加一竖姓了“同”,有的在“马”字的左边加两点而姓了“冯”。
以上所述,仅一斑而已,其实在中国历史上曾忌讳过的字一远不止这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