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省市政、公用设施等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有了较快发展,使过去因欠账较多造成的“用水难、行路难、乘车难”等状况开始有所缓解。
据统计,建国38年来我省用于城市市政、公用设施的基建投资9.1亿元,其中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的8年间共投资5.2亿元,占全省同期基建总投资的3.4%,是建国以来投资水平最高、建设速度最快的时期。1985年国家开征了城市维护建设税,城市建设初步有了比较稳定的资金渠道。许多城市政府坚持每年办几件城市建设方面的实事,实行了一些有利于加快城市建设的经济政策,加快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速度,1986年末同1978年末相比,全省8个城市自来水生产能力增长了26.1%,城市道路长度增长了72.6%,公共交通车辆增长了91.4%,城市下水道长度增长了88.4%,市区绿化覆盖率增长了48.4%,还建成了西北地区第一座日处理能力12万吨的西安污水处理厂。
同时,全省的县镇建设也有新的发展,增加了一大批市政、公用设施,县镇的面貌有了较大改观。8年间用于供水建设的投资3000万元,新建和扩建了60多个县镇供水工程,使一些严重缺水和地方病流行地区的居民喝上了自来水。去年底,据对全省89个县城新在镇的统计,共有水厂83座,日供水能力14.8万吨,用水人口达119.6万人,占全省县镇人口的64.4%。(省建设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