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装磺精致的《陕西省西安市地名志》摆在面前。这是解放后我省正式编撰的第一部反映西安地区地名现状和历史沿革的专业志书。现在只要你翻开这本工具书,便可以了解到西安每一个街巷、乡镇的情况了。当人们翻看着这一个个地名辞条的时候,又有谁会知道在这本45万字著作里,3年溶入了主要编撰人、西安市民政局葛慧同志的多少心血呀!
葛慧同志的文化程度并不高。1985年他开始编写地名志时,已是年过半百的人了,身体又不好。西安为千年古都,地名数以千计,复杂多变。困难是可想而知的,但他毅然挑起了这副重担。
要编地名志,就必须把古地名搞清。葛慧不顾身体弱,先后步行走完了未央、雁塔、灞桥各区,访问当地人,采用一地一稿的形式,做了等于身高的笔记,并翻阅了从《诗经》、《史记》、《汉书》直到《类编长安志》的大量史料,了解历史沿革。在考查雁塔区杜陈村时,正值炎热夏季,他骑着自行车每天往返几十里,遍访当地知道有关杜陈村情况的老人,在查阅史料基础上,考证出杜陈村是一个在西周就有了的古老村落。雁塔区据此在杜陈村建村三千周年时,举办了盛大的庆祝会。
在治学上,葛慧是一个一丝不苟的人。每一个街道,每一个地名,他都作了仔细的研究,从不马虎了事。为了搞清灞桥区狄寨乡的地名来源,他查了史记卷5、卷25,又查阅《汉书》、《魏书》、《梁书》、《晋书》等,做了几千字的笔记,对它的变迁做了详尽的了解,但最后写成辞条付印时,也不过一百来字。
葛慧是二个视时间如生命的人,连到食堂排队买饭,口袋里总是装着资料卡片,一路小跑。为了这本书,他放弃了星期天,每晚总是1点以后才回家;去年大年初一,他是在办公室过的“写作年”;今年初,他上班时被摩托车撞倒,当即昏了过去,脸上鲜血直流,被送到医院缝了好几针。可他把病假条揣进口袋,第二天就带着满脸的纱布条子上班了。同志们心痛地劝他休息,他说:“我的时间不多了,我要在退休前为党多干些工作。”
葛慧这位曾被错划为右派遭厄运的老同志,即使在受到不公正待遇的时候,也仍坚持工作,坚持学习外语等知识。近几年,他在呕心沥血编撰地方志的同时,还写出了一篇篇历史方面的文章,不辞辛苦地上下奔走,为保护历史文物而呼吁。
葛慧同志由于工作突出,连续几年都是省市先进工作者。今年“七一”前夕,又被评为全国民政系统的优秀党员。
现在,他又在着手编撰《西安市地名图》了。
本报通讯员 周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