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强
一支悠长的驼队在辉煌的丝绸之路上跋涉着,驼铃声声,丝绸闪耀,羌笛悠悠地吹响,胡杨在震颤飘荡……
这是电影的画面么?不是!是一首诗么?不是!这是矗立在古城西安大庆路街心公园的大型雕塑《丝绸之路》给我的强烈想象。
是啊,艺术形象的感染力太强了。尤其是雕塑——这种立体的、多方位的、最有生命力的艺术形式更是如此!
那么,作品的创作者谁也?是省劳动模范、西安美院雕塑系主任、雕塑家——马改户教授。
马教授是位淳朴敦厚的学者,性格寡言内向。然而,当他向我谈起雕塑时,话语象河水一样涌来。伴着他的手势、流彩的眸光和那富有哲理的“秦腔”道白,十分动人。我又想到他的《丝绸之路》作品,他的作品与之人的气质是多么的统一协合,简直有一般人格的力量。
雕塑创作,是一门功力较深的艺术,它通过立体的塑像,或表现事物的特征,或表现人物性格,或表现特定环境的特定内容,把瞬间即抛的形象、遥远难忘的形象以及美感特征变成永恒的艺术典型。那么,这种功力源于何处?源于实践,源于生活。
35年来,他如一匹坚实骆驼,在艺术的道路上跋涉着。他多次到新疆、西藏、甘肃、陕北等边远地区深入生活,到众多的陵墓古迹处去寻求悟性。大西北的粗犷雄沉,黄土高原的厚重拙朴,敦煌壁画的色彩与线条、霍去病墓、乾陵前的石刻与碑石,都把他带人了一个新的艺术境界,使他奋力疾雕,创作了大量的作品。其中有些纪念性雕塑和艺术性雕塑在各种展览中受到好评。1965年,新疆自治区成立十周年举办展览,特邀他去为展览塑像,他为此跑遍新疆各地,对13个民族的形象特征进行了剖析研究,创作了一组极富有民族特点的雕塑,受到了好评。之后,“文化大革命”的风暴席卷全国,狂癫的人神经错乱了,稳持的人显得清闲了,而他既非狂癫却最怕清闲,不是“觉悟”高,搞雕塑的,没有公家经济作后盾,什么木料、石料、石膏、机械,哪一样也买不起。唯一能使他欣慰的,是从什么地方“拣”一些可塑的木桩、石块抱回来。恰好,那时兴起了一股毛主席塑像热,他自然被请了出来。那几年中,他为各单位雕塑的主席像不胜枚举,最为有名的是矗立在新城广场的那尊高达12.5米的主席塑像。他在工地上整整干了多半年。主席去世后,他又奉命赴京参加了毛主席纪念堂的雕塑创作,一干又是半年多。如此巨大的创作工程,为他以后《丝绸之路》的创作打下了基础。但说实话,那些政治色彩浓厚的作品并非他倾心的创作课题,他要创作的是具有秦地特色的雕塑作品!然而,一直若无机会。粉碎四人帮后,他已50余岁了,为了追回丢失的光阴,教学之余他更加勤奋地创作了。他期待着能有一次大干的机会,当然,要真正的,能充分表达他艺术风格的创作机会。
人们也需要一种形象的东西与这座城市以及人们心理上的融和。正是由于这种缘由吧,终于在1984年——他56岁的时候——机会来了!西安市决定,在三桥至灞桥的百里长街上搞几组大型的雕塑。他是雕塑界的权威,参加讨论了这方面的事宜。市上反复研究,决定先雕塑一组反映古长安城特点的,又有艺术感染力的作品。这个作品,就是他的《丝绸之路》。
但是,丝绸之路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不是一个具体的实物,它是历史,是已经遥远的想象。如何表达出这种特定的主题呢?塑一尊张骞的像吗?不妥!塑一块纪念碑么?不妥!那么……他想到了很容易使人联想到西部和沙漠的戈壁舟——骆驼。因为,儿时的记忆中有它,西部的脚旅中见过它,甚至与他结伴而行过呢。只有它——骆驼啊,才能再现出那个时代真实的情景。
当然,表现形式的确在创作中仅仅是第一步。一系列的手法与制作问题又摆在了面前。是用西方细腻的雕塑手法呢?还是注重中国的写意手法?就象医学一样,西医讲究细胞和剖析,而中医却讲虚虚实实阴阳血气。为此,他翻阅了大量的资料,反复琢磨体会,终于开始了他注重汉唐雕塑的“写意”手法,又融西方雕塑为一统的《丝绸之路》的创作。
大型组雕《丝绸之路》终于在三年后的1987年竣工了。它用料400立方,耗资近70万元。高6.6米,长51米,是全国最长的一组雕塑。为古城又添了令人神往的一景。但又有谁知道,马教授为此付出了多么艰辛的劳动啊!他要给学生上课,要给研究生辅导,要忙系里的工作,又要创作他的《丝绸之路》。从小样、大样,模型、复制一大串的工作量,到跑陇县选料,雇石匠雕刻制作,哪一样不经他拍板,哪一样不让他操心。我们年近60岁的马教授就是这样用心血塑造自己的作品的,同时,也塑造出了他这个人。
马教授告诉笔者:地址放在大庆路街心花园是因为此地乃长安城的安远门遗址,系出使西城的起点;直线雕塑除了与两旁笔直的公路协调外,是为了给人队列长远的视觉,说明了千年丝路连绵不断,表现了各民族世代交好的夙愿;造型下半部的所谓不清晰是一种“写意”手法的表现,给人以内心强大的高昂气派,表现了秦人的雄健与豪气,给人以传神之感,同时,借以历史题材表现了现代西安人的精神风貌。至于人物的多少,高低的错落,那是构图的需要……够了,足够了。从中我们已看到了作者的用心良苦了。
我想,无论他怎样谦虚,这《丝绸之路》一定是他的得意之作的,它将如广州人崇尚的“五羊”一样,终将成为古城的标志,竖立在古城人民的心中。
哦,“《丝绸之路》”哟,你仿佛是一条绵亘千里的巨龙,在新的龙年里,正驮着占城向新的高度升腾,升腾呢!
马改户近影 郭润德摄
《丝绸之路》片断 郭润德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