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艺谋一下子成了名人。
1988年2月23日,张艺谋站在西柏林国际电影节的发奖台上,双手举着第38届电影节的“金熊”奖品,台下刮风一样掠过一阵闪光灯,十几个国家记者的照像机,摄像机都把镜头对准了他,中国几代电影工作者的追求、努力,终于在这个被称为“第五代导演”的年轻人身上兑现了。在这欧洲第一流的国际电影节上,他首次执导的影片《红高粱》获得最高奖!
西德记者报道说:“评委会以严肃、认真、惊讶的态度望着银幕,为《红高梁》强烈的电影语言,独特的异国风情、粗犷的情感所震惊。”
本届电影节评委会副主席爱伦说:“这是我最近几年看到的真正的电影。”
怎么能教张艺谋不激动呢?从1951年开始举办的西柏林国际电影节,是与法国的“嘎纳”、意大利的“威尼斯”齐名的世界三大国际电影节之一、该电影节举办37届以来,大奖几为欧洲人垄断,中国乃至整个亚洲从来无人享此殊誉。而他,这个1978年才背着铺盖卷离开西北国棉八厂锅炉房考入北京电影学院摄影系的“谋谋”,却捷足先登,替中国,替亚洲争了这口气,也令那些对中国电影有偏见的欧洲人刮目相看。
这成绩来的不是容易的!
37岁的张艺谋,自从和艺术结下不解之缘之后,可真是吃尽了苦头,在工厂做工的时候,不知怎么就喜欢上了照相。可那玩意儿是要玩钱的,家境贫寒、收入微薄,迫使他不得不靠卖血换来一架照相机。就凭着这一股执著劲儿,1978年他带着几十幅摄影作品跑到北京,结果电影学院破格录取了这位27岁的学员,进入电影界,他这股执拗劲越发不可收拾。当他从广西电影制片厂借调到西影之后,这个“来真格的”人物很快被吴天明导演相中了。在物色《老井》主角孙旺泉时就敲响:“找一个象张艺谋这样的。”当然再没有比张艺谋更象张艺谋的了,于是他就在《老井》中拼上了命,为了影片中背石板的两个镜头,两个半月中他每天在山上背三趟石板;为了模仿凿猪食槽的样子,他竟敲敲打打弄了两个多月;“井塌”一场戏,为了寻找奄奄一息的感觉,他三天没吃一粒米,拍完戏人都快瘫了。结果,耕耘化成了收获,在东京国际电影节上他获得了“最佳男演员奖”,这一个“跟头”翻过之后,他又风尘仆仆地钻到高梁地里拍开了《红高梁》。
《红高粱》拍成后,张艺谋又带着片子单枪匹马闯进了西柏林,面对参赛的众多世界著名导演以及铺天盖地的影片广告,这位新手显得有点象个“瘪三”。然而,民族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又使他直起腰来:“我就是要和你们争一争!”因为他手中攥有一块“金子”。尽管由于片子送去晚了,评委会已决定不看了,但是当评委们一旦接触到这个片子时,一下子被折服了!1500名记者的专场更使《红高梁》和张艺谋的名字一夜间风糜世界。 (冯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