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省公路系统现有养路工人8818),副业工1887人。公路道班绝大部分在深山野岭,工作分散,基本上是笨重体力劳动。强度大,地位低,待遇差。虽然,近年来公路交通部门采取了许多措施,全省统一筑路工人工资标准;在吃水、照明、文化生活设施上有了比较明显的改善,但存在的问题仍然很多,概括起来有“三难”。
一、找对象难。青年养路工人大都来自城镇,多为男性。城市姑娘不愿到道班来,很多养路工拖到30岁左右才与当地农村姑娘结了婚。但当地乡村都以姑娘出嫁为由,把女方户口注销,不给承包地,更不给房基地,户口只好装进腰包,成了“黑户”,生了孩子也报不上户口,成了小“黑人”。据宝鸡、汉中、安康、延安四个总段统计,属于这种情况的有191户,290人之多。由此造成的影响是更多的养路工人找不到城镇姑娘,又不敢找农村姑娘,大龄青年个个发愁。
二、吃粮难。根据交通部、劳动人事部规定,养路工属特重体力劳动者,口粮标准应为50斤,而我省却统一以重体劳动定为41斤,榆林只有38斤。不足部分只好从家里背粮或买议价粮补充。
三、副业工工资待遇太低。这些副业工是原来县乡公路收归省管后,地方上连人带路一起交来的,大多已在公路上干了十几年,成为生产技术骨干,但他们的工资待遇只有45—50元,几次调资都没有他们的份。 (《交通信息》供稿)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