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合阳县线腔木偶剧团
冯 瑜
舞台不大,六米长二米宽;演员也不高,身长还不足三尺,体重也仅有三点五公斤,可就是这样的小打小闹,却也使西安观众耳目一新。陕西省第二届艺术节上,合阳县线腔木偶剧团的演出,着实也轰动了一下子,那些用二十多根线控制着的傀儡。随着艺人的牵动,在台上提袍甩袖、挑担闹房,一招一式。酷似真人,憨态可鞠,演出的《周仁出府》、《进宫背舌》、《卖杂货》、《秃子闹房》配以独特的线腔,赢得台下一片唱采。
合阳线腔木偶戏,源渊流长,相传汉刘邦北征匈奴,被番邦围困平城,沛公知敌酋妻善战而嫉妒,每恐有美女夺其宠,便命工匠做木偶妆扮美女,借夜月舞于城楼,敌酋妻果然退兵。传说毕竟是传说,没有几个人将它当真,但这一古老的地方剧种,经过艺人们代代相因,发展到今天,也为我省的民间艺术增添了不少光
在后台我见到了剧团团长党文辉,这位从艺四十多年的“线胡”传人,合阳人呢称“平娃”,他告诉我,一九五二年合阳县建立了专业线腔木偶剧团,使这一珍贵的地方艺术遗产得到了继承和发扬。一九五五年,合阳线腔木偶戏赴京参加了“全国第一届木偶皮影观摩演出大会”次年又参加了陕西省的汇演,都是载誉而归。近年来民间艺术鼎盛,他们的演出更是红火。一九八二年参加了西影《丝路花雨》影片的拍摄,一九八六年又在西安为我国驻九个国家的使馆文化参赞演出,紧接着又参加省上的“长安民间艺术周”,又为文化部召开的“木偶戏艺术研讨会”作专场演出……法国电视台记者还专程到合阳拍摄影片,合阳线腔戏开始进入国际文化艺术交流行列。
剧种是珍贵的,但更珍贵的还是那些献身艺术和坚持文艺“二为”方针的演职员们。剧团二十来个人,许多人都身兼数职,往后台高高的舞台架子上,演员们手拿线板,十个手指都派上了用场,又是提拉,又是说唱,紧张得几乎连喘气的机会都没有。就是这些演员,和土地还都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在忙时要回家料理农活,一忙完活马上又随团演出,完全没有大城市专业文艺演员的潇洒倜傥。古会、庙会、交流会,会会都赶,一场下来,两个小四轮拖拉机一载,风尘朴朴开往新的演出地点。集体承包演出以来,他们一年要为群众演出近三百场,足迹踏遍了陕西城乡,也将合阳线腔传遍了三秦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