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顺行
我的故乡在渭北一个小镇上。儿时,常常被门前那些东来西往的自行车弄得眼花缭乱,思绪遐飞。比如那两个圆圈,不撑不扶,却能跑来跑去的神奇现象,曾使孩提的我苦苦思索了许久许久。
那时,人们管自行车叫“洋车子”。大多数也确是用外国破旧车的部件拼凑的。无瓦圈,无手闸,更无烤漆和镀铬。车头牛角状,车胎呈红色,光秃秃,灰蒙蒙,车铃安在靠前轮处,只要将系在车把上的绳子一拉,在前轮的带动下,车铃就会发出清脆的叮铃声。刹车时,只消脚往前轮一蹬,车就嗄然而止。原始古朴,无饰无修,新鲜有趣,为小镇添了几多新奇。
进入六十年代,门前国产车已满目皆是了。尽管车色单一,型号不多,但人们把它打扮得挺漂亮。满车身严严实实地裹着红的、黄的、蓝的、绿的条子,所用材料有纸的,布的,线的,绒的,还有用塑料电线和电影拷贝的。点缀更逗人,有在前后轴和辐条上缠着绷着彩色“毛猴”的,有在前轴上夹一根二尺来长的铅丝把车牌举在空中的。那载物的技术更令人叫绝。高的象二郎背山,宽的如孔雀开屏,长的似嫦娥舒袖,还有的用它拉架子车,牵狗牵羊哩。
最精彩的,莫过于正月卖灯笼的车景。竖绑在前梁和衣架上的一竿竿大小宫灯,象红绿相间的光柱,来回摇曳,哗哗作响。车飞彩移,时隐时现,似万花筒,美不胜收。
后来我进了城,看车景的习惯仍没变。或站在厂门口,或徜徉于街头巷尾,或伫立于中心十字。那闪着黑光与白光的自行车,蓝色与灰色的车上人,融成了灰色车流,红灯驻,绿灯行;叉道分,单道合;一路减,一路增。如潮涌,似光流,比起我们小镇车景来,画面别致,韵律清新。
我成家生子后,搬进了工厂家属楼。此后,楼门口就成了我观车的绝好地方。
几度风雨,几度春秋,如今的车景才惹人呢!那车型,大的小的,无梁的,折叠的,电动的,三轮带斗的,设计科学,造型新颖;那颜色,墨绿的,乳白的,银灰的,异彩纷呈,鲜艳夺目;那骑车人,西装,牛仔,茄克,裙服,五彩缤纷,争奇斗艳。
门前车景似一幅幅多变的画,象一首首流动的诗。不信,只要留心去体察,会有同感的。 (题图 林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