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处理…

不希罕剑桥博士学位的东方第一人

2023年08月17日

林杉编

华罗庚在数学界的巨大贡献和鼎鼎大名是尽人皆知的,但是他那艰苦奋斗的历程,对祖国、对人民的一往深情,多数人并不一定熟悉。他是清华园里第一个没有高等学历的教授;他是新中国刚刚诞生后最早回国的著名科学家;他是被美国科学院选为国外院士的第一位居住在中国的中国人;特别值得提到的是,他是“不希罕剑桥博士学位的第一个东方人”。

说起来,也可能有些偶然,是1931年的一篇学术论文把他从江苏金坛县城的小杂货铺带进了清华园。当时家贫辍学,又因伤寒左腿变跛的华罗庚,一边忙着帮父亲在杂货店搞杂务,一边刻苦地钻研着他酷爱的数学。一次,他从借到的一本《学艺》杂志上发现了苏家驹教授的《代数的五次方程式》一文有误,便写了一篇题为《论苏家驹之代数的五次方程式解法不能成立之理由》,发表在上海的《科学》杂志上。这篇论文惊动了清华大学数学系主任熊庆来。当熊问周围的同事,这个华罗庚在哪个大学任教时,大家都面面相觑。后来还是他一个同乡想起了这个杂货店里的小伙计。熊庆来惊喜不已,当即决定:请这个年轻人到清华来。

清华园里丰富的藏书,广阔的学术环境使华罗庚如鱼得水,他废寝忘食地徜徉于这数学的知识海洋之中。一开始,他为熊庆来当助理,帮熊改学生作业。用他的话来说:“大学毕业的当助教,高中毕业的当助理,我只是初中毕业,所以只能算半个助理,但我要以过人的努力,追求自己的成就。”不到一年时间就在国外权威性的杂志上发表学术论文五篇,当年由“半个助理”直升到教员。第二年,他发表的文章更多了,声名鹊起,清华破格升任他为第一个未出国留学的专任讲师。

1935年,美国麻省理工大学著名数学家维诺到清华任教,翌年,由熊庆来和维诺介绍,中华文化基金会资助,华罗庚到英国剑桥大学留学,维诺还专门把他介绍给当时的世界数学界泰斗哈代。留英期间,他接触了世界上许多著名的数学家,汲取了丰富的知识营养,在短短的两年时间内,向一系列世界数学难题猛攻,发表了十多篇论文,使英人为之倾倒。他关于“塔内问题”的论文,被誉为“华氏定理”,哈代看后兴奋地说:“太好了,我的著作把它写成是无法改进的,这回我的著作非改不可了!”当时,哈代找华罗庚说:“你的著作很多,完成一篇好的论文是没有问题的,如果你同意的话,我想你一年内是可以完成博士学位的。”华罗庚回答:“谢谢你的好意,我只有两年研究时间,自然要多写些有价值的文章,念博士不免有些繁文缛节,太浪费时间了。”哈代大感意外地说:“东方来的人,不希罕剑桥博士学位的你还是第一个人!”

1938年,在抗日战争烽火遍野的岁月里,他离英回国,担任了西南联大教授。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他花费了三年时间,写出了划时代的巨著《堆积素数论》。但是当他把它送到中央研究院后,不但杳无音讯,而且连书稿也找不到了。三年心血,付诸东流,他真是痛心疾首!所幸他手头还保存着英文稿。后来,他把英文稿寄给了苏联的维诺格拉托夫院士,这部在旧中国无法问世的巨著,才得以在苏联被译成俄文出版。1946年华罗庚在访美期间应伊利诺大学之聘当了教授。美国数学界给这位天才的数学家以崇高的荣誉,学校为他配备了四名助手,给他以丰厚的待遇。就在他那舒适的洋房里,华罗庚和夫人会见了世界科学巨匠爱因斯坦。但是,华罗庚的心无时无刻地系在祖国的大地上。

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了,他激动不已,立即决定回国。1950年3月16日,他终于冲破重重阻拦,谢绝朋友们的劝阻回到北京。这时,他刚满40岁。从此,在党的关怀下,华罗庚怀着服务人民,报效祖国的坚强信念,进入了他学术研究的鼎盛时期。他的《堆积素数论》由俄文翻译成中文出版了;洋洋60万字,倾注了四年心血,世界数学界为之震动的《数学引论》出版了;他和万哲先合著的《典型群》,在国外引起更大的反响,被誉为当代“最重要的学术成就之一”。而他呕心沥血为我国数学界培养的人才更是比比皆是。即使是十年动乱中,他也没有停止科学研究,仅他的优选法和统筹法为国家创造的财富就难以计数。1978年,华罗庚被美国科学院选为国外院士。这是在中国居住的中国人被选人该院的第一人。

当他年已古稀,人们劝他保重身体时,华罗庚仍满怀豪情地说:“林老怕空,人老怕松,不空不松,从严以终。”1985年6月12日,这位蜚声国际数学界的巨星,突然心脏病发作,殒落在日本东京大学的讲台上,实践了他生前多次表示过的意愿:工作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上篇:没有了
下篇:说说“雷锋的户口”
分享到

© 2023 陕西工人报
制作单位:53BK.com

↑ TOP


http://szb.sxworker.com/Content/weixinlogo.png
陕西工人报
http://szb.sxworker.com/m/content/1990-04/12/062721.html
陕西工人报电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