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处理…

黄世炎掠影

2023年08月17日

任文胜 朱华

越过华北平原,穿过燕山南麓,我们寻觅着大秦铁路的踪影,在夕阳抹红西天的时候,我们找到了二十局三处工程指挥部,专门来了解黄世炎的。这位1964年入伍、1970年毕业于石家庄铁道兵学院的汉子,由于专业知识精深,在工程施工中屡立战功,连续多次荣立三等功,于1974年破格提升为工程师。嗣后,他又在青藏线上奋斗了十个春秋。

1984年兵改工后,局领导曾考虑他在第一线干了多年,主管技术成绩显著,要调他到处里当技术科长。但他拒绝了,理由是基层技术力量薄弱,活多,需要人。不久,国家重点工程大秦铁路上马了,三处一段担负张家湾隧道出口段施工,老黄作为技术主管又来到了大秦线。在他和蒋锡银段长的积极配合下,隧道提前竣工,并创局“人工月掘进百米”的最高纪录。

哪里有困难,哪里就有他的身影。

“黄工,岩石破碎,塌方严重,怎么办?”

“黄工,隧道出现断层,有漏水,怎么办?”

“采用密眼小炮循环,加强喷锚”

“打导水管——增补锚针——喷注混凝土——加设盲沟。”

他肯定地回答,充满了自信。

张家湾隧道竣工了!他还没有来得及燃放那欢庆的爆竹,便迎着刺骨的寒风,奔赴大秦二期工程迂西工点。

在那里他每天起早贪黑,扛着仪器,背着测量包,翻山越岭地进行复测工作。渴了喝一口溪水,饿了啃一口干粮,硬是把五公里长的管区来回复测了两遍。

一座特大桥,一座中桥,一座隧道,十二座涵洞,都被他准确无误地测放在线路上,误差小到在允许误差的范围内。

深夜,大家都进入了梦乡,只有凛冽的寒风呼啸着,然而在他那狭小的房屋里,却闪耀着一束明亮的灯光,只见他伏在桌案上……连续七个不眠之夜,一组组数据在他的辛苦中结晶了:DKS14+20g涵洞与原道路不顺接,偏东10米……路基控方段地面标高与图纸不符,现场复核比图纸多……

他说:“为了保证全线工程创优、滦河特大桥创部优,只有这样拼命地干。”

对此,有些技术人员对他讲:“黄工,你这样拼命地干能得到啥,我看别犯傻了,象你这技术,回到地方上还不大把大把地把钱往口袋里装。”

他微微一笑说:“工地上离不开我嘛。”

做为一个总工程师,黄工在铁路线上,不知为多少桥涵,隧洞洒下心血和汗水。然而,他的家庭呢?

在经济上,他每月平均工资满打满算才二百多元,要往家里寄一百五十元以上,担负起一家老小五口的经济开支,沉重的生活负荷并没有使他屈服,他说:“一工作,什么都会忘了。”

妻子与他结婚二十个春秋了,到现在从未来过单位,她年轻时由于家庭负担重,患有严重缺血和营养不足常常一发病三、四天起不了床,这时她多么需要丈夫坚实的臂膀来支撑这个家呵,可每次去信,她总说:“你在那里不能当孬种,俺支持你。”

作为丈夫,黄工只有不停的工作,来表达对结发妻的爱。为了施工他不知放弃了多少节假日和探亲机会,和妻子在一起的时间还不足三个年头呢。

作为父亲,黄工唯一内疚的是没有好好照顾过三个女儿。1987年,他探亲回到家,无意中看到小女儿的一则日记:“天下着大雨,学校里的孩子都被家长接回去了,只剩下我一人站在门口,等呀!等呀!天渐渐地黑了,我忍不住哭了……最后老师把我送回了家。一进门,看见妈妈正在犯病,躺在床上……此时我多盼望爸爸能奇迹般地出现呵……”看到这里,他这刚强的汉子也哭了,他何尝不希望留在家里,给孩子们以欢乐,可工地上那一摊子的事情让他放心不下呵。

在城市里,彩电、冰箱、收录机并不算什么高档消费,可在黄工家里有的只是:一台14英寸的黑白电视机,一台“乐山”洗衣机和一些简单普通的家具。

这就是黄工,儿女情短,英雄气长,唯知奉献,唯知奋斗,在“中国的脊梁”的行列中,他当算上一个。

上篇:没有了
下篇:出书与读书
分享到

© 2023 陕西工人报
制作单位:53BK.com

↑ TOP


http://szb.sxworker.com/Content/weixinlogo.png
陕西工人报
http://szb.sxworker.com/m/content/1990-07/12/064305.html
陕西工人报电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