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刘鹏
(一)
9月8日下午。黄陵县城。阴雨霏霏。县城东北的桥山在雨雾瘴气里显得更加迷蒙和神秘。这天,举世瞩目的11届亚运会西北路分火炬将从中华民族的始祖黄帝安寝的桥山经过,从此开始在延安地区的传递。
人们冒雨在等待着。从沮河桥头,绕过县城,蜿蜒至桥山腰上的黄帝庙间,数里的公路两旁站满了迎接圣火的职工、农民和学生。对他们来说,今日和清明祭陵,重阳朝拜一样是个重要的日子。在改革开放中甩掉了年年吃国家补贴的贫困县帽子的黄陵人民,将要看到象征着新中国的腾飞的亚运圣火,怎能不欢呼跳跃?!
5点30分,西面的盘山公路上警笛骤响,11辆摩托车开道,一队小车簇拥着带着火种的亚运火炬车急驰而来。“火炬来了!”久待的人们心中一阵惊喜。
火炬接交仪式在桥山之麓的轩辕黄帝庙举行。这里古柏参天、肃穆、静谧的黄帝庙在小学生们的锣鼓声中,在人们的欢笑声中,在跳动的火苗上显得喜气洋洋。火炬在传递着,从那颗粗“七搂八拃半,疙里疙瘩不上算”的黄帝手植柏旁过去了,从黄帝留下的巨形脚印边过去了,从相传汉武帝征朔方归来挂甲的“挂甲柏”边过去了。在黄陵县的张康立县长于黄帝庙的大殿前庄严地接过铜川递来的火炬,开始了21人参加,240人陪跑的环城接力赛的间隙,记者采访了一些群众。高阳乡几位赶了几里山路过来的中年妇女说,亚运会马上要召开了,咱农民进不了北京城去看看,但火炬要从咱家门口过,咱可不能不来。早年参加刘志丹游击队,负过4次伤的老红军李宪斌说,希望通过亚运会的召开能更好地把革命的传统代代传下去;台属王永元是火炬接力赛的陪跑人,他说同为炎黄子孙海峡两岸的亲人,一定要在“团结,友谊,进步”的亚运宗旨下把心连得更紧。
(二)
9月9日晨7时许,天还没有放亮,亚运圣火就从黄陵途经洛川、富县、甘泉向北传递。
中午刚过,雨住天晴,远处的宝塔山更显得清晰、巍峨。延安,这个圣洁的名字,它的每掬土,每一滴水,都会勾发起人们对那段如火如茶岁月的留恋和回忆,毛主席等老一辈革命家曾在这儿呆了13年,领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今日新一代的延安人经过10年来的努力,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使工农业生产得到了发展。
5点30分,亚运圣火终于来到了延安城南的七里铺34医院,在震耳欲聋的鞭炮声、鼓乐声中进行了交接仪式。于是,火炬在十几万延安群众的夹道欢迎下,沿着宝塔山,清凉山,王家坪革命纪念馆等地,开始了长达两个半小时,行程11600米由各届代表组成的火炬接力赛,古老的延安城霎时欢腾起来了。
8点30分,伴随着苍茫的暮色,声势浩大的有万名群众参加的篝火晚会开始了。这时宝塔山上的灯亮了,山下的延安体育馆被群众围得水泄不通。体育馆内锣鼓喧天,五颜六色的汽球、彩带在空中飘扬,地市领导检阅完仪仗队后,便用圣火点燃了场地中间的三堆篝火。火苗从干柴的缝隙窜了出来,霎时照亮了全场,迎来了人们震天般的掌声和欢呼声。这时延中学生们开始表演陕北腰鼓,以黄土地上特有的豪爽情致表达自己迎火炬的喜悦心情。一曲曲《绣金匾》、《山丹丹开花红艳艳》则将人们带到了50年前,让人们从宝塔的身姿里,从延水的波涛里去寻觅那难忘的岁月;而《黑头发飘起来》、《亚洲雄风》等最时新的歌曲同样在这偏远的老区家喻户晓,表明了亚运会在人们心中的深入程度。据延安体委的同志介绍,147万延安人为亚运会捐款数额达24.8万元,买奖券43.2万元,大大地超过了国家规定的任务。陕北人还将自己驰名中外的安塞腰鼓送进北京,其将在亚运会开幕式上展现风彩表达老区人民的心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