瘦削、单薄。乍看上去,隐约给人稍感疲倦的印象。唯有他那独特的眼神,时时透露出锲而不舍、强悍有力的光芒……
在当今社会,一个孩子就是一个“轴心”,马跃也不能例外。与常人不同的是,他给这“轴心”一个更趋合理的转向。1987年,组织上考虑到他的孩子患有眼疾,就特意派他去陕南一家工厂订购刀具,顺路到一家颇有名气的医院为孩子治治病。到底是名医,一个月的疗程,仅仅几天孩子的病情就有所好转。第10天,马跃已马不停蹄地办妥公事,就再也呆不住了。孩子几乎乞求的说:“爸爸,再给我治几次吧!我的眼睛就能与其他小朋友一样了。爸爸,我们迟几天走吧!”面对孩子乞求的目光,马跃的眼睛湿润了。可他没有改变主意,为了不影响厂里生产,他带着孩子恋恋不舍地登上了北上的列车。
当班里的工人遇到病痛时,马跃却变了个人似的。他那心灵深处友爱之情的闸门开启了,股股热泉流进了工友们的心里。1988年的一天,班里一位女工不小心摔伤了骨盆。他放下手中的活,二话没说,背起受伤的工友就向卫生所跑去。经检查诊断,病人需转院治疗,他又背起这位女工上汽车、下汽车,帮助检查、拍片、办入院手续,直到这位女工安然地躺到病房里,他才默默地离去。一到家中,他却躺在床上累得动弹不得了。在这位工友住院的两个多月里,马跃除了精心安排人员护理,自己还三天两头去探视病人。后来,医院的医护人员还误认为他们之间有血缘关系呢!
顺看马跃特独的感情倾斜度,我们苦苦思索着他那独特的眼神,似乎从中窥到了他心灵深处那闪光的一斑:从1970年走进省延河水泥机械厂起,他就一头扎到了刨床上。1976年他把“兵头将尾”的职衔挑在身上,就再也没有换过肩;他15年干了30年的活儿和连续15年成为厂级先进生产者,终于把自身的价值落在了省优秀共产党员的光荣称号上。
哦,好一个“延河”马跃!
本报记者 桂维平 特约通讯员 熊占春
正在工作中的马跃 白西虎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