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家信
现藏于我国最大敦煌宝库内的巨幅《五台山图》,是一幅规模宏大、气势磅礴的艺术杰作。它不仅是一面巨型山水人物画,也是当今世上现存最早最长的形象地图。
五台山位于山西省五台县东北隅,是我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因由五座高耸山峰环抱而成,顶部平坦宽阔如垒土之台,故名。
《五台山图》始创于唐朝中期,后东传日本,五代时绘入敦煌莫高窟壁画。该图高三点四二米,长十三点四五米,总面积达四十八平方米,它是莫高窟(千佛洞)中最大的一幅壁画,距今已有一千多年。其年代之久、画幅之长、面积之大,均举世无双。
此图所描绘的范围,包括晋冀交界五台山一带方圆二百五十公里以内的山川地形和城镇道路总貌。内容有城垣、桥梁、楼台、亭阁、店铺、寺院等要素及注记。一九三七年,梁思成教授等根据壁图内容,在五台山实地找到了唐代大佛光寺建筑遗址,其准确程度和真实性得到了印实。
纵观全图,上部自北而西,并列着东、北、中、西、南五台,各山均环抱空中神迹化现,峰前山间遍布塔寺庐庵,道俗巡礼者络绎不绝。
下部北起镇州,中经五台县,南至太原,两路朝拜中台文殊殿的朝山香客和供使往返其间。南面正中为二层门楼,四面设回廊,四角均置角楼,偏西有二层佛殿。其东侧有小山,曲曲折折的溪流从殿前流过。图上有建于北魏孝文帝时期的大法寺及大佛光寺,为正方形,依山而建,宏大严谨,山峦环绕,林木掩映。佛殿建筑均为重檐歇山顶高阁,设山门,有回廊,置角楼。二寺之间可见一单层六角形宝塔,砖皮基台,塔尖及檐角间垂曳铁索鸣铃,塔前有斜坡道及栏杆,建筑形式颇为奇特和罕见。
下部画有“送供天使”图,显示了皇帝派送天使跋山涉水朝拜的繁忙场面。
《五台山图》特色,就是其内容十分丰富,博大精深,场面壮观。全图共表示塔寺、屋宇建筑近二百处,桥梁十三座,佛与菩萨二十身,僧俗人物四百二十八人,乘骑驮马、运驼六十一匹。图内山峦起伏,道路交错,往返人马三五成群,结队而行,经城镇,越山水,拜寺塔,迂回攀登,表现了信徒们上山朝拜礼佛的虔诚信念。
地图的表现手法,采用中国传统的透视技巧,以鸟瞰形式绘出。形象地描绘了五台山高拔耸峙,萦回千里的山川 景色而融集于一壁。远眺山水景色气势宏伟壮丽,近看人物风情形质并茂,细腻入微,把现实生活与理想境界溶为一体。它是研究古代建筑、社会和佛教史的珍贵史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