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春节前,宝鸡市红光铁厂党委收到了这样一封感谢信:
“……贵厂职工杨东升夫妇在我们遭难时,把未满月的春莉抱回家中,把她抚养到15岁。更可贵的是他夫妇俩把15岁的春莉送还给我,分文不收,我要教育女儿好好学习,报答党的恩情,把养父母的恩德铭记心中……”
事情还得从15年前说起。
1970年,杨春莉的生父李文因所谓攻击“文革”,被打成现行反革命,坐了一年牢,1975年又被抄家。这时他的妻子生下了第5个孩子——春莉。全家本来就是吃了上顿没下顿,这又多了一张嘴,日子实在难过。
为了给孩子找一条生路,夫妇俩决定把她送人。李秀珍抱着奄奄一息的孩子赶到镇上,送给谁,谁也不要。第二天,李文在地里见到了正在干活的桓霞:“孩子你抱走吧,我啥也不要,只想给娃寻个生路。”看着李文那哀求的目光,桓霞的心软了。她和杨东升一商量,当天下午就把春莉抱了回来。
几天后,李文全家出走,搬进了秦岭深山。
当时,杨东升每月才37元工资,桓霞在家种地,小两口的日子还可以,突然增加了一张嘴,生活可就紧巴了。
桓霞刚把春莉抱进门,杨东升便拿出准备修房的钱买回了十几瓶炼乳。喝了20多天糖精水的春莉一吃炼乳,就象久旱的禾苗盼到了水一样,拼命地吸吮。桓霞生怕春莉有个闪失,不管白天黑夜,春莉一哭一闹,她就赶紧抱起来摇呀摇,嘴里还哼着不成调的歌,饿了就喂炼乳。春莉吃的炼乳空瓶就有一背篓。为了让孩子吃上新鲜奶,桓霞专门买了一只奶羊。白糖紧张,杨东升把自己的保健糖全部拿回家,还四处托人买白糖,一次就买十几斤。
春莉太虚弱了,都5个月了,头还挺不起来,8个月后,一天天胖起来,而桓霞却一下子瘦了40多斤。
春莉能走路了,桓霞就每天背着春莉到地里割麦子、种地、掰包谷。每次上工过河时,她先把孩子背过河,再过河牵羊、背麦子。有时还要背着孩子,夹一袋化肥上山。
自从春莉来到杨东升家,杨东升在生活上对自己更苛刻了。吃菜拣食堂里最便宜的吃,一年到头就是一身工作服。而每次回家,他都要买上大包蛋糕、面包、饼干带给小春莉。
经过7个春夏秋冬,酷暑严寒,春莉终于上学了。杨东升夫妻俩文化水平低,但对春莉的学习却抓得相当紧。每天春莉的作业本桓霞都看,发现有错误,或春莉不会做的题,桓霞自己也不懂的,就带着春莉赶到学校,让老教师给春莉辅导。
春莉理解爸爸、妈妈的心,学习也特别吃苦,年年被评为三好学生。
为了让春莉接受更好的教育;当春莉上四年级的时候,他俩把春莉转到宝鸡市清姜学校上学。为了照顾春莉学习,桓霞也来到宝鸡,在离学校不远的三合村租了一间民房。她一边做豆芽菜卖,一边照顾春莉,一晃就是6个春秋。
10多年来,杨东升和桓霞在抚养春莉的同时,也在不断打听李文的下落,直到1989年才知道李文已经平反并恢复了工作。杨东升找到了李文,提出把春莉送还给他。李文说:“你们10多年为了抚养春莉操尽了心,把她养大成人,我已经感激不尽了。再说你们和孩子之间有着深厚的感情。”杨东升说:“你也是在没有办法的情况下,才把孩子送给我们的,春莉是你的孩子,应该回到你身边……”。
杨东升夫妇俩商量好后,对春莉说:“春莉,你生父回来了,我们决定让你回到他身边去。”春莉一听马上哭了:“我不去!那时要不是你们,我早没命了。”春莉扑到桓霞怀里说:“妈,是你不要我了吗?你说嘛!说嘛!”桓霞那如泉的泪流在春莉的脸上。她捧着春莉的面颊说:“傻孩子,哪个当妈的不爱自己的孩子?可你是李文的亲生女儿,他更需要你。”
经过夫妇俩多次劝说,春莉明白了爸爸妈妈的心情,答应回到李文身边。元月11日,杨东升和桓霞当着镇政府工作人员的面办妥了送还手续。
谁能相信把女儿看得比自己生命还重要的人,却主动把女儿送还生父。这个消息传出后,立即在红光铁厂、凤县、宝鸡市引起强烈反响,人们都被他们这种无私的爱所深深感动。 (罗西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