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精官与简会
石闻
有幅题为“三千老爷八百兵”的漫画,看了颇使人产生一些联想:现在,大家都在喊精简会议,但会却总是减不下去,这是不是与官太多了有些关系。
精兵简政年年喊,这些年兵(部队)倒是减了不少,可政却越来越庞大,尤其是主政的官越来越多了。一个县在文革前也不过四五个书记县长,现在五套班子、六套班子,加上以各种名义按县级干部对待的,少说也有几十个。原来仅有三几十名县处级干部的一些大企业,现在有的竟达数百名。至于领导机关中官多兵少的现象那就更普遍了。
官多当然与“庙”多有关。本来是一个部门管的事,既然分了四五个部门,自然要由四五个部门去办。办事就得开会,你开我也开,上下又要讲对口,会也就越开越多。那么多的领导,分工也越来越细。凡事还得讲个规格,你管的事能开会,我管的自然也得开,不然就成了“捎带”,岂不是不重视!这个部门开的会上级领导参加了,那个部门开的会领导不参加也就说不过去。难怪,现在有的部门开会的首要任务就是请领导,谁家的会领导请得越多、职位越高,会也就越开得“成功”。
还有一层,这重叠的机构,众多的头头,办起事来难免互相掣肘,有名有利的事你争我夺,棘手难办的事你踢我推;加之,政出多门,各有各的路数,不仅使下面无所适从,而且易于使领导之间产生矛盾。诸如“内耗”、扯皮等种种弊端莫不与此有关。君不见,在有的部门解决班子内部矛盾花费的时间精力远远大于指导基层工作,发挥职能作用,就是明证。
由此看来,这精简会议还是要从精官简“庙”作起。现在有一种看法,似乎一提加强什么工作,就要新设一个部门;重视那个方面的问题,就得给这个机构升格。这恐怕是增官添“庙”的一个重要原因。其实,机构臃肿,人浮于事不仅提高不了办事效率,反而会产生官僚主义等不正之风。若机关精干,目标明确,责任落实,“与其位,勿夺其职;任以事,勿间以言”,使各个岗位的负责人有职有权有责,既无推诿之隙,又无掣肘之虑,则定能事半功倍,那些不大必要,而又要劳民伤财的会议也就可不禁自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