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长荣
当我怀着好奇的心情来到宝鸡市清姜中学一间简陋的平房里时,立刻被墙上挂的、桌上摆的色彩、形状不一的精美瓷盘所吸引。
你看,有经过艺术夸张的瓦当图“轺车出马”,有清新宁静的“北国雪景”,有变形处理的“人体”,也有充满乡土气息的“野趣”。
“孩子王”王保平从音乐学院毕业后,为了使业余生活更加充实,对在盘子上进行瓷刻发生了浓厚的兴趣。除拜师求教、下乡写生外,还在西安和四川美院进修过。尔后,便开始了艰难的艺术起步。
在盘子上进行瓷刻,绝非象用玻璃刀划玻璃那样轻而易举。他先用普通的盘子试验,结果,轻了刻不出,重了盘子裂。后来,他用特制的钢錾在工艺盘子上刻,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王保平对我说,瓷刻时要全副武装,戴上口罩和防护眼镜,耳朵塞上棉花,然后再用钢錾均匀地敲击。一件瓷刻作品的完成,要经过构思、构图、打墨稿、雕刻、打磨、上色、抛光等十几道工序。
他将传统的民间工艺与现代绘画观念相结合,并吸取油画、国画的特点,在瓷刻艺术上独辟蹊径。几年来,已创作了一大批具有强烈现代意识的作品。一个个普通的工艺盘子,经过他的巧手装点,成了令人爱不释手的珍贵工艺品。
1988年,沈阳市“展望”杂志社举办全国工艺品大赛,王保平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小试锋芒,创作了一副“敦煌乐舞图”,竟获得了铜牌奖。尽管这次得了几百元奖金,但为此付出的代价也是沉重的。去敦煌一路花销不说,为了订购一米多的特大工艺盘子,他几次上瓷都景德镇。由于盘子较大,他便在屋里支块床板,垫上棉絮,经过十几个日夜的精雕细刻,才算完成,付出的心血就不用说了。
如今,王保平的瓷盘不仅在国内,而且还飘洋过海,在日本、美国、英国、西德、新加坡落了户。“咣——咣”,单调乏味的敲击声响着。眼下,他和他的几个徒弟——几位年轻的教师,正为他的瓷盘艺术展而辛勤地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