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9月23日16时左右,座落在药王山下、漆水河畔的耀县水泥厂沸腾了:此时五号窑开始点火。职工们有的喜泪交加,有的欢呼雀跃,有的默默呆痴,有的乐极失声。对于这辛勤汗水换来的劳动成果,人们怎能不欣喜若狂哩!这顺利的点火和各种精确的调试,又迎来了12月18日的试生产。为此,国家有关部门和陕西省的领导同志,也高兴地参加了该厂隆重举行的庆典仪式。
耀县水泥厂扩建工程是国家“七五”期间的重点建设项目,总投资为33735万元,年新增生产能力70万吨。工程建成后,该厂生产总量将达167万吨,成为我国最大的水泥企业。
这一扩建工程开工不足,仓促上阵。不仅资金奇缺,而且正赶上材料短缺,物价上涨,后来又面临着市场疲软。这对于建设一个有100多个项目、需用上万种材料的工程来说,困难是难以想象的。然而,数千名建设大军共同“为共和国重点工程建功立业”,顶烈日,战严寒,日夜奋战。用闪光的“耀水”精神谱写了一曲曲凯歌。从1987年底至今年11月底,已累计完成投资29799万元,完成土石方和混凝土137万立方米,金属构件3300吨,建筑面积8.2平方米,敷设电缆和管道405公里,新建铁路5.7公里。自9月底以来,先后6次投料试生产,生产熟料最高达1800吨,已接近日产2000万吨的设计要求,并达到了我国同类生产线投料试生产的最好水平。
为了高质量快速度地拿下五号窑扩建工程,他们成立了由国家、地方、施工单位、设备制造单位和“耀水”紧紧统在一起的创优工程共同体。他们每天开一次碰头会,每周开一次协调会,每月开一次现场会,当场拍板解决问题。同时建立了奖罚制度和质量监督体系。从而保证了扩建工程的顺利施工。
“耀水”扩建工程从工艺设计、主机造型、自动控制等方面,都采用了“万年型”的新的设计成果,并吸收国外先进技术,从而达到了80年代国际先进水平。
(本报记者齐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