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发元
十年前在一次东去的列车上,和一位河南籍的列车长谝闲,他说“不怕您生气,你们陕西人懒。陕西农民庄前屋后就是土地,多数人买菜吃”。我当时佩服于那老兄的见解,至今记得他说话的神态。
长安长安,长治久安,“四塞之国”的陕西,历史上较少受到战争的危害,就连日本法西斯当年也未能进入潼关。渭水滋润了八百里米粮川,陕西人生活优裕,较少逃荒要饭。山东河南则不然,你看铁路沿岸,当年一担担挑,一筐筐担,六尺地盘,破瓦芦席盖点小茅庵,就这样顽强地生活下去的逃荒人,如今有自己的地盘,起楼盖舍,多数有了自己的房屋。
你再看看今天的西安街头,那些钉鞋的,补锅的,打家具的,油漆的……有几个是陕西人?陕西人不屑干的,外省人干得起劲。陕西的钱让外省人挣了回去。相反我们一些家长们为了子女就业发愁。有门路的托亲戚,找朋友,求爷爷,告奶奶,许愿说好话,没门路的,坐守穷庐,大姑娘、大小伙子,整天搡在家中,看着生气,瞧着难受。但有招工转干的什么信息,家长们起早贪黑,奔走权门,瞧冷脸,陪笑脸,为的是孩子们有个铁饭碗。
岂实饭碗何必要铁的?我曾和一个修鞋的江苏小伙子闲谝,他姐弟俩在西安街头,每人每天至少挣4张大团结,扣除吃饭、房租、税收、成本,净落两张大团结,每月按25天计,每人月收入500元。循情钻眼、弄个计划内合同工当,月收入百元内,还不够时下年轻人一件衣服。要紧的是要改变传统观念,要教给孩子谋生的门路。七十二行,只要靠诚实劳动,靠自己的双手,同样对社会有益。就说修鞋、理发,巩怕是生活必需,人人离不了的。
巴金写过《爱尔克的灯光》,他从自己家族的盛衰中,去思索某些人生的道理。他说“财富并不‘长宜子孙’,倘使不给他们一个生活的技能,不向他们指示一条生活道路,‘家’这个大圈子只能摧毁年轻心灵的发育成长,倘使不同时让他们睁起眼睛去看广大世界,财富只能毁灭崇高的理想和善良的气质”。
我一介穷教师,自然没有财富留给儿子,也不打算为他的就业去摧眉折腰。我常告诉他,你们羡慕西方世界的汽车、洋房、圆月亮,怎么不看人家汗珠子滚脊梁?须知它不是天上掉下来的,是那里人民干出来的。你要想有饭吃,就自谋生路。虽说长安米贵,居大不易,但长安挣钱的门路也多,只要不懒,就饿不死。向江浙的小伙学习,我给你买套工具,去钉鞋吧……用自己双手去谋一番事业吧。
一点掏心话,供为子女就业发愁的陕西乡党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