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仓盛 通讯员 张福恩
建筑业,作为城市经济改革的突破口,一改过去靠计划部门分配任务过日子,用投标招标寻任务生存,一下子把建筑施工企业推向市场经济的“大海”。
面对风云变幻的市场,哪个企业不想在激烈的竞争中占领一席之地?就建筑行业来说,不少企业难以维继。也许有人会说,陕西省设备安装公司是是竞争中的“幸运儿”,他们的日子太好过了。近年来,企业走出家门、国门,效益连年增长,工业产品供不应求,企业连登三个台阶:六好企业、省级先进企业、全国先进施工企业,各种荣誉接踵而来……但是,又有谁知道他们经营的困难与艰辛呢?
走向市场,企业出现了“危机”。施工任务靠投标抬标来招揽,企业流动资金的“拨改贷”引起“利息”大幅度上涨,原材料和配件的不断涨价,管理费用不断增加,各种杂费、社会摊派接连不断,企业更新改造资金、大修理基金入不敷出,1000多名离、退休职工每年近400万元营业外支出完全要靠企业承受……企业如同断了奶的婴儿,嗷嗷待哺。
困难,往往伴随着希望。企业的转机在哪里?数千名职工着急,公司的决策者们更煎熬。会,没有少开;路,没有少跑;安定人心的思想工作,不知做了多少。
一切围着市场转,在市场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公司决策者们提出了响亮的口号:转变观念,转换机制,立足陕西,面向全国,争取国外工程,一业为主,发展多种经营。针对企业的形势,在全公司开展了“企业有困难,职工怎么办”的大讨论,用改革开放意识和市场竞争意识统一思想,形成共识,戮力同心参与市场竞争。与此同时,他们进行了一系列配套改革,将激励机制和竞争机制引入到企业的分配制度,用工制度和干部制度,对9个基层单位实行了承包经营责任制和全员风险抵押承包责任制。按照精减效能的原则,将公司机关25个行政科室合并为15个,机关工作人员减少了1/3以上。新聘任的各科室领导和工作人员实行双向选择,优化组合,制定了岗位、职责、职能考核管理办法,把机关工作由管理型变为服务效益型。适应市场经济的机制运作后,激发了职工的主人翁责任感,增强了企业的向心力,职工把企业的兴衰与自己的命运系在了一起。全司职工集资300多万元帮助企业,各种合理化建议汇集到了公司,成千条经济信息飞到了信息中心,公司、工程处、施工队三级找任务人员从四面八方招揽回了施工任务。施工人员把每项工程的安装质量,工期放在首位,干一项成一项,百分之百的合格,优良工程优良品率达到69.31%。他们就是这样靠高质量、高速度、优质服务取得了市场,同时,又延续了新的施工任务。
公司不断完善市场信息网络,及时抓住市场,进行调查、预测、分析。当他们在承担陕西彩管厂二期工程、西安啤酒厂、杨森制药厂、咸阳机场、陕西历史博物馆等重点工程安装时,就根据陕西市场的变化,及时提出“借船下海;异地生财”的口号,迅速实行全方位开放转移。他们兵分多路,主动出击,先后下广州、进上海、赶深圳、涉海南,在沿海地区组建了5个安装分公司,抽调强悍的技术人员和施工人员,先后承担了佛山、深圳、东莞3个彩管厂及上海吴淞煤气厂等工程的安装任务。现在,市场不断扩大,上海的工程任务已从浦西延伸到浦东及太仓、苏州等长江三角洲地区,广东的工程任务已从佛山、东莞延伸到惠州、茂名、珠海等地区,已与福建、海南的数项工程单位签订了施工合同,在沿海地区牢牢地站稳了脚根。他们还先后四次走出国门,承担了阿尔及利亚等国家的建筑工程的安装任务。
逐鹿市场,智勇者胜。省设备安装公司之所以能赢得市场一席之地,就在于他们抓住机遇,敢冒风险,勇于开拓,捷足先登。 (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