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施加明
之一:何以中国大陆“选美”遮遮盖盖?
到目前为止,北京、上海、广州、南京、天津等地均已举行过“选美”活动。以笔者之见,“礼仪小姐”、“广告小姐”等带有一定专业内容的“选美”活动,就是专业类或行业类的“选美”活动。由于“礼仪小姐”、“广告小姐”这类几乎与漂亮小姐同名的“专业”的“选美”,客观上已接近以地域户口为范围的“选美”。天津的“月季小姐”,虽是天津月季花节的二十余项活动中的一项小活动,但它是以地域户口为范围进行报名、评选的,因此,它无疑就是天津市的“选美”。天津的这一“选美”,初选、复选、初赛、复赛,都是悄悄进行的,不让新闻界“宣传”,据说这样做是怕中途夭折。因为它是“民间团体”举办的,而非“官方单位”举办的。天津的一位官方人士对新闻界说,评选出的十位“月季小姐”文化水平都较高,四位是大学生,六位是中专生。“悄悄进行”、民间举办、当选者的文化水平都较高,天津“选美”的遮遮盖盖可见一斑。而专业类或行业类的“选美”活动,无疑是以专业或行业需要为幌子来遮遮盖盖的。其实,当选“礼仪小姐”、“广告小姐”者,真正去从事专业活动的也不多。如果说搞专业类或行业类的“选美”活动是为宣传该专业或行业的社会形象,那为何迄今没出现“纺织小姐”、“农民小姐”呢?如果评选“礼仪小姐”、“广告小姐”不等于“选美”,因为在评选中有专业类或行业类的内容,那算不上漂亮的小姐为何无一当选?
不管怎么说,中国大陆的“选美”已在“礼仪”、“广告”、“月季”等名义的遮盖下走上了大陆的社会舞台。何以大陆的“选美”活动要遮遮盖盖?这是个值得探究的问题。笔者认为,目前大陆社会对于“选美”存在多种心态。历史上的皇帝选妃子,林彪、林立果在上海、杭州等地“选美女”,已被大陆民众深痛恶绝。因此,大陆民众尤其是中、老年人中的相当一部分对“选美”有一种感情定势上的反感。新中国成立后至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大陆报刊乃至广播、电视报道美国等资本主义国家或地区的“选美”活动时,常常斥其是资本主义社会的腐朽、没落行为。长期接受这种“教育”的结果,使不少大陆民众对“选美”有一种条件反射般的难以接受。大陆“选美”活动的遮遮盖盖,跟大陆有关领导对大陆“选美”活动赞同与否没明确表态也很有关系。
之二:何以中国大陆“选美”颇受新闻界与观众的宠爱?
虽然大陆的一些“选美”活动都遮遮盖盖,但敏感的新闻界却竞相报道。有两个例子可以为证。今年六月的天津首届月季花节,有关的活动达二十余项,但引起大陆新闻界广泛关注的却是其中的一项小活动——评选“月季小姐”。今年8月在北京举行的“十佳礼仪小姐大奖赛”决赛,中央电视台、北京电视台竟各有三个摄制组同时到现场拍摄。至于已被观众有点冷落的影剧院,一旦举行“选美”的复赛、决赛活动,当即就会座无虚席。
大陆新闻界宠爱大陆的“选美”活动,原因何在?笔者认为,原因有三:一、“选美”对于新中国建立以来的大陆是个崭新的活动,具有新闻价值;二、“选美”在改革、开放中的大陆是个涉及到更新观念的领域,它对文化领域、经济领域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三、顺应观众或读者希望了解“选美”活动的需求。而大陆许许多多观众宠爱“选美”活动,无疑是这一活动对于他们来说是一种吸引力很强、娱乐性很强的娱乐活动。这不足为怪。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何况,美丽的青春女性乃是万物之美中的佼佼者。
之三:中国大陆“选美”的社会效果如何?
对于大陆“选美”的社会效果如何这一问题,许多人认为尚不明朗,有待观望。笔者认为,明确这一问题,已是时候了。现笔者据有关“选美”的一些看法,做些点评。
其一,有位老作家说,“选美”本身不是坏事,但目前我国许多地方还缺钱用,许多地方还很穷,因此,现在搞“选美”客观上是浪费不应浪费的钱财。(见于10月24日《上海法制报》,其二、其三的引述同此)对此,笔者不敢苟同。倘若这一看法有道理的话,那么,以娱乐为第一要素的影视、歌舞、卡拉OK等文娱活动,岂不是更大的浪费吗?即使这算是一种浪费,那又浪费了谁的钱财,举办单位有利可图,影剧院等单位参与这类活动,因观念趋之若鹜,门票收入可观:赞助单位或藉此大做产品广告或藉此扩大企业的社会知名度,它们用做广告的钱来赞助“选美”,达到的目的远比一般的广告效果好得多,又有什么浪费可言?而观众花钱看“选美”,作为一种娱乐活动,也无什么可指责的。
其二,有位退休工人说,什么“选美”,还不是跟过去皇上选妃子差不多。对于这一看法,笔者认为它不无一定的代表性。毕竟我国有几千年封建社会的历史,历史对于现实或消极或积极的影响客观存在。“选美”与“选妃子”确有共同之处,但它们在本质上已不可同日而语。“选美”的参赛者是自愿报名参加的,而“选妃子”则是强迫参加的;“选妃子”选中者去给皇帝做妃子,而“选美”选中者则能为广大观众带来美感。由此可见,社会在进步,用老眼光来看待新生事物,不遭人厌弃才怪哩。
其三,有位个体户老板说,看她们那副尊容(指评选出的“月季小姐”),还不如回家看老婆。如果他的“尊容”是指相貌漂亮与否的话,确是一语中的。我国大陆的“选美”活动,过于注重专业知识或文化知识,以致把“选美”的圈子越缩越小,致使评选的结果有失众望。近年来,香港的“香港小姐”、“亚洲小姐”等“选美”活动,已日益注重文化水平,这可能跟近几年来美国的“选美”结果的影响有关——荣登榜首的“美女”几乎都是大学毕业生或在校大学生。美国的这一“选美结果”或许并非人为所致,而是一种巧合,因为美国的高等教育普及率比香港高得多。大陆的“选美”要求,若照搬美国、香港的“选美”,或许会闹出笑话(以笔者陋见,已经闹出了这类笑话)。观众对于“礼仪小姐”、“广告小姐”其实也不苛求其“学历”的。“选美”就是“选美”,何必带上有关“学历”方面的智力测验之类的附加条件呢?“选美”不是选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