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省、市主管工交生产的官员年底在总结形势的时候,不约而同地谈道:开发区热、房地产热该降降温了,1993年应把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作为头等大事来抓。
躲不开的难题
国有企业为何被冷落?因将其搞活的难度太大,父母官们觉得发展经济还是搞开发区来得快。
首先,各种所有制公平竞争的问题难以解决。
北京市经委副主任蒋黔贵说,一是税赋上,“三资”企业实行工商统一税,基本上是5.05%,国有企业实行产品税、增值税,一般8—10%,高的18%; “三资”企业所得税免二减三,而后交15%,国有企业最低33%,还要交“两金”。二是合资企业均有进出口权,工资不搞“两不超过”,自己定,招工自主,百里挑一;国有企业没权,成了
“三资”企业的培训班。
广州市副市长谢士华说,国有企业不活的重要原因之一是三个老化,即产品、设备、人员老化,企业负担过重,平均每人要负担1.2人的费用,“三资”企业则没有这问题。 天津市副市长李慧芬认为转换企业经营机制面临5个矛盾:一是企业面向市场的供销矛盾,天津市80%的产品要自销,但供的那头,尤其是生产要素靠政府配置,厂长只好一头找市场;二是把企业推向市场还是走向市场的矛盾,要让他自觉走向市场,必须落实企业自主权、自负盈亏和给企业输血;三是企业的积累与发展的矛盾,大中企业普遍积累不足,各种上交加起来占实现利润的92%,根本谈不上投入,企业贷款包袱太重,每年交的利息比实现利润都多;四是企业追求利润与企业办社会的矛盾;五是企业改革与行政机构改革的矛盾,政府职能转变滞后于企业改革。
还有许多人士认为,产权改革滞后是更严重的问题。承包制无法解决企业负亏问题,股份制又不能大面积推广。经营者搞活企业的动力“疲软”。
从当前的积极运行看,1993年企业的日子更不好过。由于1992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过猛,信贷和货币投放增加过多,通货膨胀压力加大;今年价格改革步子大,企业原材料燃料及运输费用增加,产品成本上升;居民投资被股票债券房地产所吸引,购买力增加不多,一些消费品将继续供大于求。
自己的梦自己圆
中国有句老话,叫“自己的梦自己圆”。针对经济体制和经济运行中的矛盾和问题,各地自有自己的“打法”。
上海在落实《条例》搞活国有企业方面有些突破。一、公平税赋。将各种所有制企业的所得税一律拉平到15%,将分3年实施到位。二、全面推行新的会计制度,简化核算过程。三、职工收入和企业效益实行1:1挂钩,取消种种限制。四、全面落实企业进出口权,使国有企业和外资企业享受同等待遇,外资配额搞招标竞争,允许企业设进出口业务帐号并自主使用留成外汇等。
广东省这几年形势大好主要是得益于非国有经济成分的顽强增长。因为该省的预算内工业企业亏损面也近1/3,与全国平均水平持平。广东省去年从这2000多户国有企业中找出100户搞综合改革试点,结果几项主要经济指标均高于面上企业13%。今年准备全面推开。到去年11月底,全省批准股份公司249家。今年准备让1/3的国有企业完成股份制前期准备工作,并逐步实施。
广东的改革以敢于突破著称,害得全国都去取经。这100户国有企业综合改革试点有“原子弹”吗?
广东经委的巫开立对记者说,我们也总结了广州味精厂这个典型,但他们的方案只供其它企业参照。这个厂是老企业老设备老技术,也没享受任何特殊政策。只是用常规武器,即内部分配改革、技术改造和强化管理这三板斧,打赢了一场现代战争。广东改革从不搞模式,搞模式害死人,因为企业千差万别。
官员真不轻松
企业改革这么“潇洒”,政府官员是不是轻松多了?
“这话不对,广东的干部工作效率是内地的两倍。我在县里一天工作17.8个小时。”巫开立这样说。笔者看到广东省政府的文件中有这样条款:允许试点企业参照乡镇、“三资”企业的做法和国际惯例,在某些方面突破现行的政策和规定进行探索性改革。
善于总结经验的东北人干什么事都要说出个一二三来:
辽宁今年将重点抓“一放、二建、三转”,即对企业放手、放开、放活;建立市场体系和保障体系;企业转换机制、政府转换职能、事业单位转换为经济实体。
吉林提出抓好“一调”(调整结构)“三提”(提高质量、提高效益、提高人才与技术素质)“三放”(解放思想、扩大开放、放开价格)“两转”(转换企业经营机制、转变政府职能)。
按国务院经贸办的设想,1993年是全面落实《条例》的一年。年初各省的实施细则应出台,年底企业的14项自主权要基本到位。到1994年国有企业应有2/3以上被“搞活”。
记者以为,国有企业面临价格放开、“人关”冲击和“老乡老外”的竞争压力,要想活起来,非脱胎换骨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