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黄河艺术圈
十一月份在古城西安举行的陕西省新剧(节)目观摩演出暨中国首届戏曲“金三角”交流演出中,好戏连台,荣获剧本、导演、音乐设计、综合演出等多项嘉奖的同州梆子历史剧《泣血无字碑》,就是其中的一台。剧作者没有追求曲折离奇的故事,也没有停留在对武则天功过的简单评价上面,而是着力开掘题材中所包含的深刻意蕴,借助艺术形象表达创作主体对历史发展、社会变革的独立思考。并根据戏曲结构的特点和同州梆子的风格,力求集中场面,对剧中武则天、李贤等主要人物进行了细致的刻画,为导演的二度创作和演员的表演提供了用武之地。
为了在舞台上塑造出有血有肉的武则天形象,导演和演员对于人物丰富的内心感情和思想发展的脉络层次,进行了深入地分析和比较准确的体现。戏一开始,即引出了太子李贤一曲“闻急宣难禁心惊怵……”,一下子点明了李贤的心灵里对生母武则天的疑窦和不满,播下了暗藏甲胃以备应变的种子,展示出母子矛盾冲突的徵结所在,为后边戏剧情节的发展埋下了伏线,也阐明了皇权之争悲剧的思想基础。
武则天在剧中思想情绪由贬爱子李贤、废中宗李哲,到识破长孙公主欲擒故纵策反之计,以至与李贤死别之会,起落跌宕,可以窥探到人物复杂的心情和强烈地心灵颤。特别是在倾诉生育李贤之苦的一大段唱中,通过演员厚实的唱功和真挚传神的表情,配后音乐的渲染,舞台调度的强调,抒发了武则天深层的心理活动,把人物凝集在心底的真情如掘堤之水倾泻出来,收到强烈的艺术效果。在贬臣徐敬业扬州举兵反叛时,武则天面临江山社稷之安危,不得不作出与亲子诀别的抉择。在李贤书就讨徐檄文后,她凝视片刻,毅然表白:“留儿在世,必酿大祸……”,将人物此时翻滚的思绪和内心的痛苦,揭示得清晰可辨,使人感到人物心理变化不显突兀,真实可信。武则天“为保一统酬宏愿”,敢于果断地赐死怀有谋逆之心的亲子李贤,绝非没有母子之情,她声声泣血地唱出:“儿今一死檄文在,为娘我将儿荣辱功罪翻过来……”。在处理这段富有哲理的唱腔时,导演和演员都十分注意分寸,既无激昂慷慨之声,更无故作伤悲之态,而是以反璞归真的手法,含悲蕴忧,使人感到这是人物在真诚地表达自己极度伤痛的情感,哀戚感人,情真意切。特别是在李贤惊愕中悲愤地吟罢: “种瓜黄台下……摘绝抱蔓归”的诗句,步履踉跄,神情恍惚,宛若梦中,然后拖着长长的白练疾步奔下,更发挥了戏曲夸张的特点。武则天倾刻撕肝裂肺,呆滞失神,仰天凄厉地长呼:“不!……不!”双臂直伸,跨前一步,频频摆头,心中重压失情的悲哀,把一个母亲对儿子生死别离时的痛苦心情充分地表现出来。
《泣》剧的结尾,不拖泥带水,干净利落。李贤被赐死后,暗转。武则天肃然伫立台上,在深沉的音乐声中走向舞台正中,天幕上一座无字碑巍然耸立,发掘出更深的内涵,帷幕徐徐闭合,可谓幕虽闭而意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