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处理…

桂冠忧思录

2023年09月26日

文/元 玄

图/王战凌

在我国,荣誉这个词曾经是何等的圣洁,何等的崇高,何等的熠熠耀目,犹如雪山上的雪莲、沙滩上的珍珠,夜空中的星斗,震撼过多少人的心灵,令人热血沸腾、激动万方、肃然起敬。

然而,今天却是怎么了?有些地方模范不再有人争,先进不再有人当,甚至还有靠抓阄摊派的。

在某厂年终表彰大会上,一位被评为先进生产者的青年工人在收下红包包(奖金)之后,竟然婉言拒领红本本荣誉证)。领导批评他,他说:这年头那玩艺儿有啥用?又不能当钱花,揣在身上还惹人笑话。

1992年,某处共分配了7名先进生产工作)者指标,通过评选产生10名候选人,还没等领导讨论,两人便找上门来,主动提出“让贤”。等决定后,又有1人拒绝上台领奖。至于评选的过程,更是你推我让,好象都很谦虚,其实人人心里都明白:当了先进也不能比别人多块肉,还遭人议论。

为此,某局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还专门作过一次问卷调查,其中填当不当先进无所谓的人数最多,占答卷总数57.2%;填当先进光荣的占1.1%;填当先进“丢人”的9%,还有2.8%的人表示坚决不当先进。有位青工还在问卷上写道:“精神精神一纸空文,荣誉荣誉有名无益”。

还有的班组、车间评先进,搞“轮流坐庄”;得来奖金,大家“香香”(吃一桌)。

荣誉桂冠为何陡然失色?

桂冠在贬值

荣誉的价值是无法衡量的。但是,在不同的国度、不同的时期,却有不同的价值取向。曾几何时,荣誉作为一种精神鼓励是崇高的奖赏。有的人为了一张奖状而不惜牺牲生命;有的人为了一朵大红花不惜流血流汗;有的人把奖状挂在墙上,以证明自己无愧于国家、无愧人民;还有的人至今还保留参加群英会时配戴的光荣花。

但是,在商品大潮的冲击下,精神鼓励却失去了原有的光彩。有的人一再提出要增加荣誉的“含金量”;有的人一再强调奖状不如奖品,奖品不如奖金,奖金不如“捞外块”;有的人只要红包包,不要红本本;还有的人干脆什么也不要,公开宣称:“先进值几个钱?还不如个体户一顿饭。”

不信,咱就看看1992年。

1992年是一个“重奖”年,在奖金方面爆发的头条大新闻便是珠海市重奖科技人员;1992年3月9日,珠海市重奖珠海特区生化制药厂厂长、高级工程师迟斌元一辆奥迪汽车、一套三室一厅的住宅和26.7184万元奖金。

这一举措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应,各地纷纷效法,重奖科技人员,掀起一股重奖风。

相比之下,各种先进的奖励就显得微不足道了。于是,便爆发了另一条新闻:劳模宋炳虎辞职。宋炳虎是一个老黄牛似的人物,参加工作几十年,收入却不多。1992年5月提出辞职,理由是经济拮据,难以持家,而村办企业却给他月工资300元;年收入不少于8000元。对此,人们贬褒不一,有的认为他的行动是符合改革大趋势的,有的却认为劳模、党员不应为高薪所诱。厂领导说:我们也知道老宋收入太低,可又没有办法。

这说的都是新闻,那么普通人是怎么想的?一位青年利用业余时间搞了几个小发明,厂里决定把他评为革新能手,上报部里,条件是将专利无偿交给厂里开发。他的回答是:“我不稀罕,那东西能当饭吃吗?”另一位青年在技术比武中夺了个第二名,厂里要开庆功会为他庆功,他说:“少搞那些虚套套,你们要是有心,就奖个千儿八百,也好让咱实惠实惠。”还有一名退休职工愤然撕毁保留了十几年的奖状,破口大骂:什么他妈的先进,卖了一辈子命,只落了几张纸。那么几个退休费,还不抵小青年一个月的奖金!

杜杆在变型

假如说,荣誉是激励机制的一根杠杆,那么,这根杠杆正在变型。1991年,云南省某地曾发生过这样一件事,人们在财务大检查中发现:一家挂满奖状的先进企业原本竟是亏损大户,而另一家没有任何荣誉称号的企业竟是利税大户。为什么会产生如此强烈的反应?有记者专门采访了后一家企业,他们说:我们的经理是:对各种检查、摊派不予理睬。企业嘛,就要专心致致地搞生产、搞经营、不要搞虚套套。这样的企业,领导自然不会喜欢,自然也就评不上先进。这说明在评先进中形式主义的东西还是不少的,因此就难免会掺杂许多水分,甚至虚假的东西。如推行全面质量管理,搞企业达标,有不少企业都走了过场。

1992年3月,工程师李某突然收到一个荣誉证,上写:XXX同志被评XX系统三八红旗手,特发此证,以资鼓励。新闻干事闻讯,立即对她作了采访,不料谈了半天,也没提出几件突出的事例。后经一番了解,方知这个先进是“拣”来的。原来现在评先进给各厂都得有指标,由部里下到局里,局里再下到厂里,有的还要加上一些附加条件。如李某,分到该厂的那个指标就有一个附加条件:最好是民主人士。三八红旗手必须是女性,而该厂做技术工作的女同志本来就少,女民主人士就更少,只有两个。两人相比,李某还算不错, “三八红旗手”自然非她莫属了。

一位厂长在1993年度先进生产者表彰大会上,自豪地说:“1992年,我厂有42.3%的职工分别荣获各种先进称号,真是英雄辈出啊。”据笔者了解,现在评先进的种类极多,什么“计划生育”“爱国卫生”、“综合治理”、“会计报表”,……凡有一次工作就有一项奖,干一项工作就得一项奖。有的车间、班组几乎人人有份。一位青工对我说:“我们班一人平均两个奖,还余了一项。”有的人甚至说:“我建议从明年开始再设一个‘评先进优秀奖’”

“头雁”在哀鸣

中国有句俗话:出头椽子先烂。既然是先进,那么必须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工作多桃担子,利益少贴边子,好事做到底。一句话:千万别出差池。

某厂一位先进生产者,提着篮子上街买菜,碰到小贩克扣斤两,激愤之中口角一场。回厂立刻遭来一场流言蜚语:“啧,先进生产者还骂大街,看她带的啥头?”

某班组有一名老工人,工作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多年的先进生产者。厂里考虑年龄大了,让他干点轻的,在一旁指点指点就成。然而,小青年们却不这样想,一碰到脏活、苦活、累活,就冲他一努嘴:“劳模,上表现的机会又来了。”有一位老工人看不顺眼,便对这伙青年人说:“你们是想把他累死呀?”小青年嘿嘿一笑,说:累不死,先进嘛,总有浑身使不完的劲。

你说,在这种环境下工作,哪是当先进?简直是活受罪。

一位连获8年优秀教师的小学教师,找到县教育局,对领导说:这典型让别人当吧,我实在撑不住了。

还有一位义务收养多名孤儿的女青年,被推荐为学雷锋标兵后,不堪负重,毅然出家皈依佛门。之后,长叹一声:“我终于解脱了!”

重塑桂冠光环

榜样的力理是无穷的,时代在呼唤典型。

在我们这个国度里,无论何时何地都离不开荣誉这个激励杠杆;无论经济怎样腾飞,商品经济怎样发达,都离不开精神文明。

但是,我们的的确确应考虑一下先进的评奖办法,摒弃评选中弊端,杜绝滥评先进现象,实事求是地树立典型,真心实意地爱护典型,重塑荣誉桂冠的光环。

上篇:第一次做新娘
下篇:国宝之光(连载)
分享到

© 2023 陕西工人报
制作单位:53BK.com

↑ TOP


http://szb.sxworker.com/Img/1993/3/1993030203-1.jpg
陕西工人报
http://szb.sxworker.com/m/content/1993-03/02/205183.html
陕西工人报电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