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曙明 张继刚
1991年以来,洋县家具厂红辣了。门庭不再像3年前那样冷落,给人一种生机勃勃的景象。厂长董义祥深有体会地说: “洋县家具厂能有今天,主要靠的是人才。”
3年前,洋县家具厂是个亏损单位。
1991年3月,共产党员董义祥被县二轻局任命为厂长,承包了洋县家具厂。他在这个行道已经干了38年,深知倒霉的原因是没有好人手,生产不出合乎人意的好产品。他了决心,在全县找人才救厂。
在家具行道,董义祥手艺很高,和他来往的同行很多,手艺好的他也知道一些,同行又给他推荐了一些。他借了一辆摩托车,叫朋友的儿子骑上带着他,来回几十趟,跑了千里路,逐个考察、筛选,不论有无文凭,不管吃商品粮还是农业粮,只要手艺精,他就要。他从200多名中筛选了20名技术木工、机械木工、油漆工和管理方面的人才,充实到生产一线,企业一下子活了起来,当年扭亏为盈。
厂里聘用的二十名技术人才中,有14人是农村户口,董义祥全都按正式职工对待。正式职工享受的各种补贴,这14个人也同样享受。过去由于厂里穷,没有给职工发过工作服。1991年,董义祥叫厂里给技术人才每人发了工作服,还发了一套西服。1992年每人又发给了一双棉鞋、一节布料。春节还给了苹果、桔子和酒。在厂里还不富裕的情况下,厂长这样做了,使技术人才心里经常热乎乎的,干劲不由得迸发了出来。
高文光是家具厂从别的单位聘请来抓供销的。工作中他不分黑明昼夜,东奔西跑广交朋友,销售的路子铺的宽大,一年经他手卖出去的家具达15万多元。由于工作成绩突出,1992年被提拔为副厂长。技术木工魏建国,精心研究,仿制出了老板椅,质量超过西安生产的同类产品水平,成了市场上的抢手货,1993年2月,一个单位一次就买了60把。
董义祥关心技术人才的生活,更注意更新技术人才的知识。用有新水平的人才,去生产高质量的产品。
他本身就是一个全把式,木工技术和国漆技术很高。他经常在车间和技术人员共同生产,共同讨论技术问题,共同提高技术水平。他还派技术人员出外学习。1991年到1992年,先后六次让技术人员去四川、西安、学习掌握新产品的生产技术。知识的更新,换来了产品的更新。两年多来,他们生产出了席梦思床垫、沙发椅、软包椅、各式新式沙发等二十多个新产品,卖出后实行保退、保换、保修一年的保质量措施,赢得了用户,几乎每天都有县内外的三四家比较大的用户到厂里订货。他们生产的古式黑土漆方桌、圆桌、木椅,在西安市场也是俏货。
董义祥抓人才、靠人才,两年使厂里向前迈进了两大步。1991年的产值、销售收入分别比90年翻了一番,企业有了利润。1992年的产值、销售收入又分别比1991年增长了30%和40%,利税增长了80%。今年1月和2月,产值达15万元,销售收入达14.5万元,相当于1990年全年的水平。全厂职工人数增加到68人,人均月工资过了二百元。厂里更新了一些设备,修建了机械车间,为今后生产奠定了基础。厂长董义祥说,只要有了人才,洋县家具厂就会一年比一年红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