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涛
曾几何时,“星期日市场”、“第二职业”把企业职工热得火火爆爆。如今,一浪盖过一浪的跳槽热又涌进一些企业的各个角落。
动因何在
多少年来,企业职工基本上依靠“旱涝保收”的经济生活模式直到养老送终,职工流动量极小,偶尔打报告、写申请要求调进调出的,几乎都是奔着同一个目标:圆了那牛郎织女相聚梦。即使如此,这些职工也还特别注意,生怕把“铁饭碗”换成泥巴捏的。然而,邓公南巡之后,职工流动一下呈现出跨部门、跨行业、跨地区甚至跨所有制的多样化的“跳槽大行动”,有先说后跳的,有边说边跳的,有不说就跳的,原来的格局被打破。
高薪水、厚俸禄,是诱发职工跳槽的原因之一。在企业里,职工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当官离不开权,当百姓离不开钱。面对来自大江南北花花绿绿的高薪招聘启事,不少有技术、有专长的职工怦然心动。某化工厂两位从同一个学校分配到同一车间的青年技术员,工作不久从电视上看到南国某合资化工企业高薪招聘人才的启事,一向以敬业精神激励自己的年轻人思想开始动摇,在年薪两万和三室一厅住宅的驱动下,申请调离的报告很快交到厂长手里,管你批与不批,卷起被褥奔南国。他们说,在原单位满打满算月薪不到200块,结婚无住房,手头缺钱花,虽说钱不是万能的,但没有钱却万万不行。
追求时兴的职业,谋求一官半职,也是职工跳槽的一个诱发因素。有的职工认为本单位在社会上不吃香,或者因为其他原因未被领导重用,感到怀才不遇。一旦有热门的行业或职位,他们就纷纷应聘。笔者认得两位女士,在工厂工作挺认真,厂里也需要她们,可她们认为在一个让人听来也讨厌的厂里工作,是误了前程又被人看不起。当某娱乐城公开招聘时,她们欣然前往,一个当了领班,一个坐上了公关部长的“宝座”。
解脱专业不对口的困扰,寻求成就感的满足,是一些职工跳槽的另一动因。某企业干部小张学的是市场营销,毕业后鬼使神差在该厂当上了秘书,常常为一个总结、一个报告搅得茶饭不思,而且往往费力不讨好。碰巧,在一家商场当经理的学友来访,请他出山。报告打上去,不到一天就批“同意”的字样。事后他说,跑营销虽说辛苦点,但干起来得心应手,有成就感。
是是非非
职工跳槽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原因是多方面的,也是市场经济体制运作中企业竞争、人才竞争的必然结果。尽管职工流动有利于企业间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开发利用,充分发挥职工的才智和技术业务特长,促进市场经济的发展。但是,纵观企业职工跳槽的现象,大都是国有企业的人才往乡镇企业、“三资”企业里跳,“反跳”者少得可怜。无疑,“国家队”处于被“挖墙脚”的局面。我国目前最大的组合机床生产企业大连机床厂被渤海机床厂挖走50多名设计、经营、管理方面的骨干人才,引起四面八方议论纷纷的“两机”风波,就足以引发人们更多的思考。
“搞市场经济,当然要提倡企业竞争,但竞争总该有个秩序吧?人才流动谁也不反对,可是人才流动是否也该有个规矩,立个章法?”一位饱尝被人挖了墙脚的厂长对此不无感叹。事实也如此,企业多年培养出来的人才,甚至“出血”送出国门深造,为了啥?还不是求得“投入产出”成正比例么!殊不料,人才流动又使这些企业的人才流到了别的企业,“满腔热望付东流”,这种竞争是否公平?
更多的职工则认为,乡镇企业几年前还玩“空手道”,如今已经顶起了半壁江山,不到国有企业“挖”人才,能这么快发展起来吗?更何况,人往高处走,此处不留人自有留人处。你留不住人才自有原因,有什么弯转不过来?
呼唤“章法”
随着企业职工跳槽的现象日趋普遍,人们的观念也在变,对职工跳槽褒贬不一,众说纷纭。面对职工跳槽,我们看到企业决策层的反应也不尽相同,有的理解、支持,采取了既允许跳出去,也欢迎跳回来的办法,有的建立了种种激励人才“把根留住”的措施,为充分发挥职工的技术、业务专长的潜能创造了条件。但同时,由于职工跳槽,对一些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造成的人才流失也是客观存在的。在一些企业,职工只要找到去处就两手一拍,留也留不住。企业为了堵住人才流失的缺口,采取了种种制约“外流”的办法,比如丈夫要走,妻子儿女也要被开除,不给跳槽者户口,不转组织关系等例子也不鲜见。
诱发职工跳槽的根本原因在哪里?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渐建立,企业职工跳槽这股挡不住的潮流,孰是孰非难以从个别企业角度来断然定调。职工跳槽现象呼唤相关的政策出台,以利于引导职工的合理跳槽,避免其产生更多的负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