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平夫
杜秀霞的艺术生涯和人生旅途是坎坷不平的。她自幼酷爱文艺,尤其对秦腔爱得如痴如醉。刚上小学五年级时,她就主演过《梁山泊与祝英台》,被人们誉为“小梁山泊”。初中毕业那年,秀霞在宝鸡市戏曲学校付彦举老师的鼓动和荐举下进入戏校学习,主攻闺门青衣旦。由于她刻苦勤奋、善于钻研,很快就掌握了戏曲的各种基本功,1962年,她主演《谢瑶环》中的谢瑶环,形神兼备,表演细腻,时“生”时“旦”,时刚时柔,挥洒大方,演遍岐山、凤翔、眉县、宝鸡县以及陕西、甘肃、宁夏、青海等地,深受秦腔戏迷的青睐。杜秀霞在舞台上崭露头角,赢得了社会各界人士的赞许,当年的《宝鸡报》称其“后起之秀一鸣惊人!”以后,她又陆续在《白蛇传》、《鸳鸯剑》、《盗虎符》、《十二把镰刀》等诸多秦腔戏中展示出艺术才华,向人民和社会奉献着光和热,塑造出许许多多光彩照人的艺术形象。然而好景不长,一场政治风云百花凋零,八亿人民八个戏。秀霞怀着痛苦和惋惜被迫离开了禁锢的剧团,走下心爱的舞台……
历史终归不是任人随意打扮的少女,党的文艺政策的春风带来了艺术舞台的万紫千红。进入而立之年的秀霞重登舞台,加倍努力要抢回逝去的时光。七、八十年代,她先后在《劈山救母》、《人面桃花》、《假婿乘龙》、《生死恨》、《香罗恨》、《绣鞋记》等百余出传统剧目和现代戏中挑大梁、担重任,成功地塑造了三圣母、杜宜春、李半月、秋娘、冯香罗、麦绒、芙蓉等舞台艺术形象。她塑造的人物纯朴、善良、端庄、大方,毫无矫饰与造作,艺术地将形象与感情融为一体,一招一式,—嗔一笑,举手投足无不准确细腻,柔中寓刚,刚中见柔,深深地博得了广大戏迷的称赞,被誉为西府梨园的“五朵金花”之一。
近年来,秀霞在演出之余热恋上了文学创作。1981年,她编写的“花开花落又一春”唱段,由中央唱片社录制成盒带,选入《秦腔百名演员唱腔集锦》出版。1986年,她创作的大型现代秦腔剧《山洼人》,一举夺得了宝鸡市戏剧节编剧、导演、主演、音乐、舞美、服装等攀登奖11项,陕西省艺术节编、导、演等腾飞奖12项。1989年,她编导的三集戏曲广播剧《苏若兰》,荣获了全国金龙最佳节目奖、黄河流域优秀作品奖。1990年,她的诗作《岳庙》、《太湖怀古》、《西湖春雨》、《从艺三十一》、《兰州千亩桃海》等,还被收入陕西旅游出版社出版的《陈仓诗草》一书。她的散文《童年的梦》,荣获了1991年“我的人生”全国征文奖,《魂系秦腔》、《三演谢瑶环》、《四姐妹拜年》等大量的唱词、剧评相继在《陕西日报》、《当代戏剧》、《宝鸡日报》、等报刊发表。她创作的戏剧《绣鞋记》、《商鞅入秦》、《润虎轶事》、《织锦回文》、《新楼房·旧庄基》等,博得了专家的称赞和好评;《绣鞋记》还夺得了西北五省区民族戏曲“太阳杯”邀请大赛创作、主演双奖。1992年,她创作的报告文学《秦岭儿女》,以抒情的笔调饱含激情地讴歌了秦岭植物开发研究所的创业者们,历史艰辛试制高、精、尖药物原料的动人事迹,被中国经济出版社收入《神州儿女》一书;她撰写的《秦腔渊源》一文,被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收人《影视戏剧欣赏》一书……梨园的同行们钦佩地称她是“秦腔剧坛的女秀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