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春玉其人其事
王照
28岁的蔺春玉,从1981年进西北国棉四厂当织布挡车工起,已连续6年荣获厂级劳模称号。今年伊始,她又接连获得省总工会授予的“质量能手标兵”,省纺总公司授予的“质量女能手”和中华全国总工会授予的“全国先进女职工”殊荣。
在这诸多荣誉的背后,展现给人们的是一位人间“织女”的拼搏之路。
“约法三章”
“岗位就像战士的岗哨,要全身心地投入,漏了疵点就是放走了敌人。那是最大的失职啊!”蔺春玉如是说。于是,她为自己制定了上岗的“约法三章”:班前不吃稀饭,班中不上厕所,班餐不洗饭盒。她珍惜分分秒秒,认真地一根一根检查经纱,一寸一寸察看布面,一步一步踏点巡回。
早些时候新主任调来车间,几次走到春玉的岗前一站个把小时地看她操作,“目中无人”的春玉事后居然相见不相识,乐得主任直晃大拇指夸道:人人都能像春玉这样心无杂念地干工作,我这个主任不当也高兴哩!对于这样一个“三不”约法,她既习以为常,又乐此不疲。春玉天天晚走,把“不放疵点,不停设备,不留坏布”的另一个三不“放心车”交给接班的姐妹。
“换岗效应”
人怕出名。蔺春玉月月、年年的生产成绩,总是在这个万名职工的“女儿国”名推首位,严格的各级测算系统考核了一遍又一遍,她无一例外地成为优质高产奖金“承包户”。这样,就难免有点窃议。一次,一个女工误认为春玉的机台好开。大度而寡言的春玉得知,班后硬是缠住工长并提出“换岗”为姐妹解难。工长心想:这个工区原先就是令人头疼的“落后区”,而春玉当时就是作为“攻关尖兵”被调来后变成“优质高产区”的。春玉猜出了工长的心思,便说:“共产党员是不卷刃的尖刀,为啥就不能给我一次学习和磨炼的机会呢!”
好春玉当晚夜班就“走马上任”了。她第一件事便是提前一个小时到车间逐一对“老虎车”的症结进行“诊断”,然后吃透新产品的生产规律,严格按照工作法进行操作。一个月下来,蔺春玉的成绩又以全部一档生产水平名列第一。“老虎车”被她制服了,姐妹的心也被她征服了。此后的三次“换岗”,她又连连闯过6个高难新产品大关。于是,一首“弄档小诗”被人贴在墙上赞扬她:四次换岗志不移,干到哪里哪里好。年年质量创第一,人间织女数春玉。
“闺中生活”
既言“闺中”,当然是说她至今无缘去体味谈情说爱的逸致。
她的居室,多的是练打结的纱头少的是红粉白脂;她的衣着,多的是朴实得体少的是流行俏装;她的案头,多的是文化课本少的是消遣书刊。就在这个“闺中”,蔺春玉默默无悔的挑起侍候病母、料理家务,并扶养着死于车祸的哥哥留下来的7岁幼侄的重担。前年她在失去亲人的巨大悲恸中,悄悄抹干泪水,未休一天事假便走进她眷恋着的车间,任凭春来冬往、日晒雨下,她不改初衷地研读起《固定倒牙法》,用全部执着编织着攻克顽疵、提高质量的美好的织女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