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宿东·
“文山”同“会海”一样,陷于其中的公仆们常叹其累、其苦、其弊,对它蹙额摇头。多年以来,不论春夏秋冬,它都青承常驻,经久不衰。何以如此?因“文山”的众多制造者们,一喜多发文,二喜发长文,以为这是向上下左右显示政绩的最佳方式之一。因此,就津津有味、乐此不疲地为“文山”加高不止。
“文山”真的是顽症吗?杭州市上城区的领导者们作了否定的回答。他们采取的办法是在该区领导机关实行“文件核算制”,即文印费由签发打印的部门从自己业务费中开支,节支有奖,超支自付。此招一出,原来的六七十份简报只剩下十来份,其他文件也一下子减少了许多,对文字也注意字斟句酌,言简意赅,不再热衷于“懒婆娘的裹脚布”了,“文山”不推自倒。
搬“文山”的手段虽不只上述一种,但他们的做法证明“文山”并非顽症。他们之所以决心推倒“文山”,因为他们已认识到“文山”不是政绩的标志,也非深化改革、发展经济的良方,相反却耗费了许多领导人的精力,助长了官僚主义作风。 所以,他们才不再停留在口诛上,不知他们的经验对别处有无一点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