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巴杉子
商标既是知识产权,又是工业产权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知识产权,商标是一思维劳动的成果;作为工业产权,商标又与企业的动产、不动产一样是一种物质财富。
——摘自教科书
中国商标知多少
商标,作为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一种手段,在营销过程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难怪有人说,商标是企业跨入市场的“金护照”。
改革开放使我国的商标业有了长足的发展。据报载:到1992年底,全国有效注册商标已达36.6万件,总量居世界前十名,跻身世界商标大国的行列。
然而,中国与发达国家和地区之间存在不小的差距。我国拥有2000多万家企业,36.6万件注册商标可以说少得可怜,平均60家企业才摊上一个商标。并且,中国大陆注册商标地区间悬殊很大,沿海地区商标注册的拥有量高于内陆地区。上海、广东、北京等地名牌产品迅速崛起,而在内陆,商标注册就大大逊色。宁夏全区注册商标不过400件,青岛市的1.7万家企业也才3615件商标注册。
一些权威人士预言:“世界性的注册商标是一个国家的国宝。哪个国家拥有更多的世界性商标,它就是未来世界的经济强国。”然而,目前的中国不少企业依然严重缺乏商标意识,甚至有的企业认为商标是可有可无的东西。由于商标意识的薄弱,中国的一些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败走麦城”。
中国商标在流泪
就在许多企业淡漠商标的同时,有不少人则看重了商标,许多商标被假冒。弄得人们真假难分。
据统计,自1982年8月颁布《商标法》以来,全国投诉的商标权案已达2.5万多件。在吃、穿、用、行等方面,都有商标被假冒。
1993年5月19日,南充地区工商局、卫生防疫站、地区保护消费者权益委员会联合出动,不露声色地对南充市夏季饮品进行质量大检查,可谓战果辉煌!辉煌得令人不敢再随便喝什么。结果表明:南充饮料市场上或是外来的或是本地产的共50多个牌子,除“百乐”系列饮料,“冷世乐”大冰外,其他都是假冒伪劣产品。去年,国家食品质量检测中心集中对市场上的一些名酒进行了一次抽查,市国营商场和宾馆、饭店提供的104名酒样品,经检测,其中只有4个样品是真货,假冒率达96%。
穿名牌成为人们的时髦。但这些潇洒的购衣者哪里知道身上那件“金利来”衬衫,原来是一件极普通的衬衫,约值10—20元。1991年10月,广州市荔湾区工商局查获一宗全国性特大制造、贩卖商标标识案,从5个个体服装配件店及仓库查获出10吨重的假冒名牌服装商标,大部分为“金利来”。广东电饭锅厂生产的“三角牌”电饭锅是消费者喜受的名牌产品,后来被假冒了,谁也弄不清市场上到底有多少是假货。该厂忍痛割爱,放弃“三角牌”,付出了相当大的代价,改为使用新商标
“爱德牌”。据有关部门调查表示,上海自行车(集团)公司生产经营的“凤凰”、“永久”、“飞达”等名牌自行车,在全国市场上的假货数量几乎与其真正的沪产名牌自行车平分秋色……
名牌为什么被假冒
几乎是人人都痛恨假冒伪劣产品,但这些产品却源源不断地流入市场。究其原因:
一“利益的驱使”。某地的“凤凰”、“永久”自行车是用各种杂牌自行车的零件拼装而成的,贴上名牌的自行车商标,廉价出售,回扣率很高。一些销售单位和个人见钱眼开,以很低的回扣转手或者销售。饮料市场的假货大都是用回收的空瓶装饮料。据调查,一个新聚脂瓶的成本是1.20元,而回收一个最多也只有0.55元,难怪一瓶回收瓶装的高橙可以1.70卖出去。
一消费者自我保护能力差。在大街上总看见有人在翻垃圾,把聚脂瓶捡出来,这也许是你昨天仍掉的,说不定哪天这瓶子又装着饮料回到你的手里。或者你走到饮料摊前,递上钱,不看瓶子,不看有无沉淀、杂质,是否过期标号……消费者还没有学会自我保护,也缺乏鉴别假冒伪劣产品的能力。
一法网恢恢,假冒者漏。近年来,我国打击假冒伪劣产品的法律、法规、条例共颁布了160多个,《型法》第127条是这样说的,假冒商标罪最高可判3年有期徒刑。而对于一般制造、销售假冒商品责任人的处理,现行法规仅是处以非法经营额20%以下的罚款。这些条款对于那些牟取暴利的假冒之徒没有震慑力。
SOS:救救商标
1804年,法国拿破仑政府颁布了《法国民法典》,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肯定商标的所有权和使用权。事隔53年,法国又制订了世界上最早的一部商标法。直到时间过去了一个多世纪,中国才有了第一部正式成文的《商标法》。
在香港,一旦被告发且罪名成立,假冒商标者就可能被罚得倾家荡产。我国的商标法,似乎太轻松了。
救救“商标”,这是不少企业和消费者共同的紧急呼吁。
中国商标,期待着这一天的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