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戴园晨日前在接受记者专访时就中国现代化问题畅谈了其独到见解。
戴园晨指出,中国的现代化问题是100多年来中国人积极为之奋斗的目标。但从现代化这个题目本身来说,现在提出的都只是“初级阶段”的问题。只有在解决了搞不搞市场经济问题以后,下一步才会遇到现代化当中的许多具体问题。这就是说,现在虽然为现代化找到了一个好的途径,但对现代化过程中需要回答的一些问题,还有待深入探讨。
关于现代化的标志问题。戴园晨指出,我们过去习惯于认为工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占多少比重、人均产值多少就是现代化了。现在看来,如果拿工业占生产总值的比作标志,在我国,工业早就远远超过农业了,岂不早就现代化了?但实际上距离现代化还远得很。比如说要把深圳造成香港,深圳发展速度确实很快,但距离现代化要求还很远。他认为不能抽象的谈标志。
综合各项要素,他提出了现代化三个标志:
一、经济发展中技术革命和它相关系的知识革命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这也是和现代化前主要是资金、劳力的投入之间存在的区别。但技术和知识的启动、主导作用不能以拥有某一种先进技术作标准,而是以整体技术水平来衡量。单以行星上天、核弹试验成功来衡量经济现代化还不行。
二、现代工业成为一个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支柱。因为工业化的发展与现代化科学技术的应用息息相关。
三、人均收入水平与生活质量的提高应能保证大多数国民享受现代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最新成果。这是衡量一个国家特别是衡量我国是否实现现代化的极重要标志。如果只有导弹,而人民却得不到温饱,那怎么能算现代化?所以使11亿人口都能获得符合现代化标准的生活质量是很重要的。
戴园晨说,目前我们对现代化的标准质素方面谈得很多,如关于家庭现代化、社会现代化、教育现代化、经济现代化等的讨论,这能使人扩展视野,得益良多,所包含的内容确实相当丰富。但我国原来的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科学知识现代化、国防现代化的四个现代化具体内容看来还不够细。
总的来说,目前我们对现代化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和挫折,包括环境污染等已有了认识和经验。但对现代化的标准、现代化当中的一些错误或弯路、现代化以及现代化的组织制度、现代化以及现代化的组织制度、现代化的金融制度、现代化宏观经济方面等等问题仍需作进一步的探究。
(摘自《华商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