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秦桧活着将如何?
·彭荆风·
少年时临摹过陆润庠的字帖,对这位清代状元很是佩服。后来游北京故宫,见皇帝暖阁中贴了不少他的诗词,署名都是“奴才陆润庠”。我虽然也知道在封建时代,为臣的不得不如此,而且没听见这陆状元有何劣迹,心目中的他却不再是才气纵横的名士,眼前老会出现那诚惶诚恐匍伏于地的可怜状,也就敬意顿失,对他的书法再也无心研摩了!
这不是知识分子的偏颇,有幸读圣贤书,是容易接受陶靖节先生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思想;再读宋史,文天祥被俘送燕京,元丞相孛罗欲使跪,“叱左右曳之地,或抑项,或扼其背,天祥不屈……”我更是泪眼模糊,深为这文山正气所感动。一个伟大民族的形成,还是要有一些仁人志士的节行才能发扬光大!
日前忽而报载,沪上拍卖名家字画,大汉奸汪精卫的一幅行书,在一片哄抢声中,从起价3000港元,扶摇升到22万港元被人买走。民族败类突然走俏,也属海上奇闻!
汪精卫在国民党要员中确实有文才(他早年刺清摄政王被囚时的“引刀成一诀,不负少年头”诗句就曾传诵一时),但他在民族危难时卖身求荣叛国投敌,人们对汪精卫的诗文也就弃之如敝屣,更谈不上用重价求购了!汪精卫的“复出”使我突发奇想,如果秦桧这个南宋的大汉奸还活着,将会如何?
秦桧进士出身,也是颇有文名,尤其是刀笔更为历害,“凡论人章疏,皆桧自操以授言官”。他作为金国派遣回来的高级特务,除了利用权势诬杀勇于抗金的名将岳飞父子外,为了粉饰太平,曾“劝帝(宋高宗)立大学,耕籍田,修举弥文,殆无虚日”,从表象看,他还颇注意抓经济搞文化教育。但历代以来,人们对他勾结敌国陷害忠良的罪行,无不切齿痛恨,几达到“欲食其肉而寝处其皮”的程度,他的诗文书画更难以流传。这充分表现了中华民族有识之士的鲜明爱憎!
如今汪精卫陡然身价百倍,跪在岳坟前的秦桧岂能服气?
事物都是逐渐发展,前几年有人吹捧周作人,并为他当汉奸事开脱,是否已在潜移默化影响着某些人? 也许有人会说,如今观念变了,讲究名人效应,汪精卫虽然臭,也是名人,只要值钱就行!既然这样,秦桧如在世,也可昂然起立,进入岳王大殿摆摊设点高价出售书画成为“大腕”,有了钱还可更为潇洒地走一回,进某公司弄个名誉董事长当当。注重臭名人效应的先生在对待汉奸方面,还不至于薄古厚今吧!
要改革开放不可不讲经济效益,但也不能忽视民族气节。这“气节”二字,是几千年来万千贤者能者用血和生命铸成的,是比长城还牢固的有力纽带,正如古人所云:“礼义足以维持君子之志”,一个国家如果气节丧尽礼义不存,哪能长久?此风再扩展,定然使某些人更是义利难辩,导致社会上宵小充斥,哪能真正安定繁荣?不知那些竞购汪记“墨宝”的诸君,可曾想过这些事? (摘自《新民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