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处理…

魂系绿茵梦

2023年09月16日

纪实文学

文/章芙·雪蕻

今天战绩显赫但不辉煌

中国足球无数次折戈沉戟,国人们默默地在长夜中静静地思考:为什么?症结在何处?良方何出?中国球员不行吗?中国人不适合足球运动吗?

为什么赢得总是不干脆?踢得总是不痛快?输得总是不应该?

太多的沉重的问号结成一个共同的心声:要寻找中国足球迅速提高的金钥匙,探索中国足球崛起的捷径,引进“洋教练”势在必行,迫在眉睫!

●施大爷姗姗来迟

1992年6月15日晚8时35分。一位身穿猩红色夹克衫的胖老头走下飞机舷梯,踏上了中国的绿茵场。这位国人引颈而待、千呼万唤始出来的德国著名教头,黝黑的面庞似乎写满了几十年足球生涯风侵雨蚀的沧桑;溜圆的脑袋像那难以摆弄的足球;浓而密的小胡子一抖一抖,厚重之下又透出动感;洪钟似的声音如足球掷地般铿锵有力;敦厚结实的体格显示着足球运动的力度和久经摔打的印记;那满脸绽放的笑容,更展现了日尔曼人特有的率直、纯真、幽默、乐观和自信。

他就是中国足球界和中国球迷把赌注和未来一齐押上,由上海大众汽车有限公司“资助”的德意志倔老头—52岁的施拉普纳。

有着30个绿茵生涯的施氏有过辉煌的执教历程。1976年他通过了德国A级足球教练员考核,1980年通过了德国著名科隆体育学院的严格考试,获得了德国足球教练最高级别的勋衔——教师级教练称号。1984年——1985年,施氏被评为全国十大最佳教练之一,并荣膺了当年法国足球教练的最高奖——泽普·赫贝格尔奖,登上了事业的巅峰。

1992年6月,一生喜欢挑战,能啃硬骨头的施拉普纳终于不远万里,来到中国,与中国足协签定了聘期15个月的任教合同,从此便挥起了中国国家足球队的令旗。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的施大爷,可真是天降大任于“施”(斯)人了。面对中国足球的现状,他感到了肩头的沉重。

初来乍到,施拉普纳来中国执教

的第13天就带队参加国际比赛。两个月后,在“万宝路”杯赛上,中国队踢平了朝鲜队,以两个0比2负于崛起的日本队和亚洲霸主韩国队,名落孙山。自此,中国队的表现和战绩便引起了一场“马拉松”式的争论。

批评者认为:中国队踢得全无章法,凶猛有余,智谋不足,上场的尽是一些只知玩命的拼命三郎。甚至有人直言:施拉普纳该反省了。

有人则称赞日:施大爷乱点鸳鸯谱正体现了德国先进足球观点与我们足球观点的一种撞击,风物长宜放眼量,以后会有好戏看的。

由于当时的三场比赛中,中国队打得异常凶猛、快速,尽管进攻还缺章法,创造的射门机会却远远多于对手。于是国人又开始期待着施氏能在不久的将来把中国队培养成一支德国味十足的生力军。而施教练的一句“到现在为止我还没谈到足球”更吊起了人们的胃口。凡事都要先有个基础,施大爷建立运动员档案,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这些都是足球的基础。

到那时为止,足球圈内的许多人士都很少对施教练进行评价,他们更想看看施氏以后的招数。足协为施氏创造了历届中国队主教练未曾有过的良好环境,他们善意地要求足球界人士:不要急于评论,让施拉普纳充分发挥出本事来。

但有人却耐不住了:“施教练把足球的踢法该谈的都谈了,但该练的什么也没练。”他带着队伍进行没有明确针对性训练的南征之战,他不厌其烦地高唱“爱国主义之歌”,足球界仍然无人站出来说话,而是任其“发挥”。

三、四月份,中国队“旅游式”的热身赛给中国球迷以太多的遗憾和不解,特别是成都几场适应性比赛竟敌不过辽宁,就是对四川一仗也心有余而力不足。

“我在92年的主要任务就是选才,确定阵容。”这是施拉普纳在92年向人们呼吁不要过于看重比赛成绩的“行话”。但直到中国队在去约旦前的半个月国脚队主力阵容才见端倪,于是舆论界又一次反应强烈:“过多的人员变换使队员人心涣散,他本想以不固定阵容来促进队员间竞争的原意非但没有实现,反而使得全队没有一个固定的打法。”

在众多中国人眼里,实际上,第15届世界杯足球预选赛亚洲区A组比赛,已成了施拉普纳与中国足球签约15个月的汇报演出。

全国球迷在期待:施大爷能给一个满意的“说法”吗?

面对眼下的“施家军”,施大爷预感,进军15届世界

杯对于中国队来说将是荆棘遍地,凶多吉少。

(连载3)

上篇:阿春要回国
下篇:没有了
分享到

© 2023 陕西工人报
制作单位:53BK.com

↑ TOP


http://szb.sxworker.com/Img/1993/11/1993110903-1.jpg
陕西工人报
http://szb.sxworker.com/m/content/1993-11/09/142111.html
陕西工人报电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