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阿春要回国
约好在北太平庄见王姬,一见面“阿春”就风风火火地捣了我两拳头:“我说你们能不能别听冯小刚瞎白话儿,怎么你写的那文章把我说得奋不顾已?”
这些日子王姬过得的确有点战战兢兢。每晚一集的《北京人在纽约》令王姬神经高度紧张。屏幕上阿春跟王起明爱得执著洒脱,电视机前拿眼角睥睨着一脸专注严肃、曾是部队老干部的父亲。没法儿,中国人夜生活的主项之一就是老少三代合家围着电视机练坐功。虽说如今搞活开放,但美国式的恋爱法则不少国人一时还难以接受,至少看别人在戏里恋爱尚可释然,若是自家的亲人呢?就不好说喽!于是,一到晚八点十分的当口,王姬就拽上父亲逛夜市看祖国的日新月异。几番炮制其父渐渐警觉:“爹哪都不去,今儿就等着看‘纽约’了!”还好,父亲也是文化人,属有识之士极通情达理,还时不时给女儿挑挑表演上的毛病。
只是有一件事让她感慨不已。今年中秋节,母亲怕女儿应酬多,分不开身,就随口说:“你不回家过节也罢,都六年不在一起团圆了,我们也习惯了!”几句话让王姬泪流满面。在美国王姬是恨过节怕过节,《纽约》有一场留学生高唱《北京颂歌》的感人场面据说就是王姬提议加进去的。
据行家分析,《纽约》一剧之所以成功很大程度上应归结于主要演员的角色到位。对此,有着六年美国生活的王姬也十分信然:“没有美国的奋斗体验,阿春就只能是一副躯壳。”洛杉矶六年,王姬“窜”过几个行当,从报社记者、中文电视台的主持人,到旅馆前厅经理。丈夫还开着一间贸易公司,大到飞机、火箭,小至打火机、计算器,什么赚钱倒什么,自然王姬少不了推销员的活计……美国人最讲自我推销,“一个人如果对自己都没信心那你还怎么推销角色?”所以当王姬在友谊宾馆第一次见到冯小刚时,就抱定了“阿春非我莫属”的信念。
《纽约》之后一些导演开始找上门来,王姬声明除了“阿春”类型,其它角色皆可接受,这包括侠客、妓女、囚犯、女企业家等等,因为她不想让导演给自己圈定戏路。有人开始怂恿她借东风干脆开个“阿春餐馆”或是“湘院楼”酒家,准保食客盈门,火遍京城。王姬笑而不答,却透露了一个“保密”消息,1994年的春节晚会“阿春”将是特邀节目主持人!到那时“阿春”才算是真正回到了娘家! (摘自《南方周末》10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