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蒋金彦袁丁
回顾李红林的成功之路,不能不提起1975年的夏天。那年李红林创作的相声《大寨红花遍地开》在《群众演唱》上发表后,想不到省内竞相演出。从此以后人们认识了他,更重要的是李红林认识了他自己。成功的喜悦,点燃了他理想的火花,他决定终身走创作之路,但对于只有初中文化水平的他,这以后,他连续五年,把自己每月工资的50%,用于购买各类书籍,买不到的书他就四处求人,或借或托出差的同事到外地捎带。几年下来,他啃了几百本中外名著,而当时他还在钢厂上班,工作三班倒,劳累艰辛自不必说了。为了潜心创作,李红林把业余时间几乎全部用在了读书和创作上。七年没穿过一件新衣裳,谈的几个女朋友因嫌他书呆子气过甚,而与他“拜拜”了。从1975年到1983年间,李红林先后写过曲艺、诗歌、小说、散文、电影剧本等体裁的文艺作品,为他以后写词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面对一封封退稿信李红林开始重新审视自己了。经过长久地沉思,李红林走上了歌词创作的道路。凭着他多年的文学功底,初写歌词,就在全国各地发表了大量的作品,受到词坛的瞩目。1988年冬,李红林词作研讨会在西安召开,同年,他被邀担任了《长安音乐》,西部音像出版社的特邀编辑。当时,他已有了家,有了孩子,李红林匆忙地穿梭在西安、宝鸡之间,可他依然不放松自己创作的脚步,仅1989年就在全国、省、市级报到发表各类作品207件,获奖20次。而这些作品,大多数都是他在奔驰的火车中,妻女熟睡之时完成的。这一年,《长安音乐》杂志把李红林的肖像作为封面人物;仍是这一年,李红林与作曲家杨智敏合作的歌曲《祖国在我心中》在上海音乐厅公演并对外立体声直播,成为团中央宣传部向全国青少年推荐的歌曲;还是这一年,李红林在工人文化宫领导的关怀支持下,主持、策划举办了蛇年“西部杯”歌词大奖赛。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均有来稿,影响甚广。后来,1991年,陕西省总工会授于他陕西省职工自学成才二等奖;1992年,在宝鸡市委宣传部、宝鸡市文联颁发的“新时期优秀文艺创作奖”的获奖名单上就有李红林的名字。
从一位普通的工人,成长为知名度较高的词作家,李红林是一步一个脚印苦熬出来的。迄今为止,他已在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词刊》、《歌曲》等近300家报刊杂志、音像公司、出版社发表,演播、录带千余件作品,百余次获奖,并著有词集《心声》、《心海》。他与人合作的《旅游歌曲》盒带被美国纽约图书馆东方资料馆收藏,另有部分作品在香港、台湾发表并传播海外。他曾数十次为陕西电视台、宝鸡电视台等单位主办的大型晚会作词、撰稿。他的创作生涯,先后被《人民日报》、《音乐天地》等70余家报刊电台,以数种专题详细介绍,其创作成就,被载入《中国当代文艺家辞典》。
1992年,大型词书《中国歌词作家代表选》出版时,李红林是书中最年轻的艺术顾问。
李红林为时代讴歌,时代需要这样的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