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 陶炳林
白水县东北35公里的黄龙山下,一组古朴精美的建筑在一片葱茏青翠的千年古柏的环绕中象一颗璀璨的圆珠镶嵌在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塬上,这就是我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汉文字的创造者仓颉的坟墓所在——仑颉庙。
史载仓颉原名复姓侯岗,是白水县阳武村人。他当时紧随轩辕皇帝,是协助皇帝记忆、整理各种事务的史官。当时的中华民族尚处于原始的部落氏族时期,人们还是兽皮、树叶蔽体。从庙内的壁画“皇帝制衣”,“皇帝赐衣”可知人们才开始学着穿衣服。记录事件只能靠记忆和结绳记忆,侯岗颉当然也是靠着绳结帮助皇帝记事的。据说有一次皇帝和炎帝因疆界之争发生战争,因侯岗颉提供的错误记忆而使皇帝部族在谈判中吃了亏。为此皇帝批评了他,侯岗颉愧而辞官。回归故里后到群众中广采博议、寻求更好的记事办法。有一次,他看到猎人通过地上鸟兽留下的蹄爪痕迹辨别鸟兽逃跑的方向,很受启发。于是他便产生了用不同符号代表不同意义的最初思想。他模仿鸟兽印迹,星斗变化的曲线,开始了一项为中华民族建立伟世奇功的造字工程,结束了原始上古结绳记事的历史。皇帝知道了侯岗颉的造字发明之后,非常高兴,给于了极高的评价。认为创造文字的意义和功劳远远大于自己的功劳,说侯岗颉是“君上一人”,赐姓“仓”。从此老百姓就尊侯岗颉为“仓颉”,认为他是圣人,并神话为仓圣四目,高于常人,聪慧至极。至今庙内仓颉塑像依然四目朗朗。仓颉创造文字之后,周游四方,推广宣讲文字的意义和使用,受到了人民的欢迎和爱戴。年老之后,他回到了故里白水县,继续自己的文字创造和推广运用,为汉民族的文字创造贡献了毕生的精力。他死后就葬在了古乡的土地上,后人为了永远纪念这位为人类文明作出了巨大贡献的先贤在他坟茔的周围、修庙植树,并于每年谷雨前后、结社集会、祭奠纪念,千百年来,历久不衰。
仓颉庙建筑雄伟,庙舍庞大,主要包括山门、戏楼、钟鼓楼,前殿、献殿、后殿、墓冢等,尤以保存完整的东西两座戏楼及屋檐上的精美砖刻和内容丰富,情趣盎然的梁上木雕在我省的古建筑中都称得上珍品;另外庙内保存有珍贵考古价值的“仓圣鸟迹书碑”,“孔子弟子题字碑”和东汉延熹年间的“仓颉庙碑”及“广武将军碑”(后两通石碑已迁放省博物馆内)等十六通石碑。原来庙内各殿均有精美壁画,可惜文革中大部分被破坏,目前仅剩后殿和献殿中尚留有壁画残片,残留的壁画内容是以轩辕皇帝征服蚩尤,制衣赐衣,权衡度量,农耕生息为主,是现代人们了解上古历史的直观资料。除此之外,庙内苍老古朴,形状奇特的众多古柏抱槐也是仓圣庙最具特色和魅力的地方。千百年来,人们根据这些古柏稀奇古怪的样子,用丰富的想象,为他们起了各种名称,如“二龙戏珠”“千枝梅”、“白虎柏”、“喜鹊柏”、“凤凰柏”、“奎星点斗柏”、“惊贼柏”、“不进柏”等,又各有一段美丽的传说,更让人思绪驰聘。 ·三秦风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