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文
在计划经济时代,企业由于生产的是“产品”而非“商品”,自然是“皇帝的千金不愁嫁”“萝卜快了不洗泥”,不知“CI”为何物。那时节,商标、产品起名就和那个时代的人名一样,不乏政治色彩的雷同,而缺少鲜明的个性、地域、文化特征。近两年,随着向市场经济的过渡,企业CI意识日益觉醒,甲但不少企业在此方面又陷入另一个怪圈。
君若不信,可往大街上一看,要么店名一色的“老板势”:什么“老板”、“大老板”、“富翁”、“大富翁”;或者是不一色的“皇家队伍”:什么“皇后”、“皇帝”、“皇妃”;再者就是“洋派头”,或用半通不通的外文,或用外国希腊罗马的典故,可惜许多自己连典故原意都未搞通,诒笑于国人与洋人。如此这般,“皇皇”一片,“洋洋”大观,只能令消费者瞠目,哪能辨其“雌雄”!如此丰富多彩的汉语言到了这些人手中怎就如此呆板,无怪有人叹息这种现象竟出在产生了孔夫子、司马迁、曹雪芹这些文学巨匠的国度,岂不怪哉!?
当然,这种现象并非全部,前不久偶读报章,发现天津市东亚毛纺厂就是这方面好的一个典型。这家创立于1933年的中国首家毛线厂创办之初,其产品就叫“抵羊毛线”,其商品图案为两只抵得不可开交的山羊。最值赞叹的是该厂用此作品名和商标不仅是因羊毛出在羊身上,而“抵羊”还包含有“抵制洋货”的意思。振兴国货要有实力,该厂并不是流于鼓吹,几十年来,该厂紧紧盯住国内外厂家,始终保持了国内销量第一的桂冠。去年,有感于市场变化,他们从消费者心理入手,专门在全国各地成立了8个团绒厂,不惜工本用人力将成捆成斤的几十种绒线捆成一两一两的小团,方便群众,免去消费者团线之劳,一举先声夺人。
给孩子起名字,既有家人的期盼,希望,还要响亮上口便于记忆,产品品牌亦如此,而且要有相应的文化底蕴。盲目仿效,一轰而起,丢掉的只能是自己的特色和风格。文学上典型讲求“这一个”,企业名称商品品牌未尝不亦如此,愿您能从天津市东亚毛纺厂的做法受到启示,给自己的“小宝宝”起个独特的令消费者称道的好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