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陈建群
“性格决定命运”。这是域外一位哲人说的。千真万确。我的一位很有些成绩的作家朋友,向我讲了下面这样一个故事:
我有一个胞兄和一位表兄。文革前我们仨人同在一所省会中学就读。胞兄是个“书呆子”,功课绝好,门门五分,考上了清华大学。隔了一年,轮到表兄考了。表兄平素成绩平平,或许是要作个样子给旁人看看,填报的第一个志愿是上海交通大学;紧接着第二个志愿是北京大学……上海交大是何许学校,文革前大约城市社会中是人人皆知的:当时考生录取分之高,在全国所有高等院校中也是数一数二的。我们劝表兄要量力而行,重填一下志愿表。“万一”上海交大考不上,第二志愿若是一个普通院校,或许还有望……他却执意不从,大约还以为我们在掣肘,结果当然可想而知:名落孙山。一个院校也未上成,只得参加工作。
按说,表兄有些小聪明,吹拉弹唱,以业余水平论,在那时看来还可以;同样以业余水平论,写写划划也还过得去。聪明本是好事,但小聪明有时往往欠踏实,确非幸事。到了我这个年纪可谓见得多了。多少少年时的同学、朋友,凡是耍小聪明,当年看来满惹眼的,如今大都默默无闻(这里决不是说凡默默无闻必是小聪明;反过来,也不是说“有闻”必是大聪明云)。而那些聪明在大处,踏踏实实努力的人,却不管在哪个行当,都能为社会作出某些创造性的贡献而具一定的知名度。
20多年后的一天邂逅相遇,表兄仍然郁闷彷徨。言谈之下,似乎仍摆脱不了“怀才不遇”的景况。我饶了一句舌:“那末当初你要是考艺术院校怎么样?”他勃然作色:“我还不是因为没有一元钱的报名费!”这使我惊愕莫名。那意思,分明是对家庭经济情况较好的我家有些意见了。继而一想,不对呀,如果为了一元钱,家父母断乎不是那种悭吝人。再一想,设身处地的一想,我也有些愠色:“如果是我,真的需要这至关重要的一元钱而又不愿向亲戚伸手,那我就有这个志气伸手上街去讨!一分一角地讨,我不信就讨不到一元钱!那时社会上好心人多,说不定还不止一元!”表兄露出不屑的神色。我又说:“你以为讨钱丢人,做不出来!——错了,这是为了生存的大勇敢!”他不再吭声,似乎若有所思。
什么样的性格就造就什么样的人生。表兄误就误在没有实力而又要充面子,是十足的懦怯;到如今仍不敢也不愿正视当年的落第,还要找出理由来为自己开脱辩解,这样的性格结果,人生不失败还能是什么呢?
一晃又是许多年过去了。在新形势的大潮下,我心静如水;自思只是一介文人,本不宜“下海”发财的。表兄听说从事过多种职业,然而却都无建树。最近又在为“亨儿”们跑跑“马甲”,仍未成器。
我讲的这个故事,绝非说只有上了大学有了文凭才是“成功正果”的意思,因为我自己就打文革以来,再未有机会上大学。望你勿误解,我也没有自矜自夸之意。我只是想说,要有一种一贯的努力精神,不断自我完善,对人对己对社会都能有一种勇敢的公正客观的认识,这样才是成功的性格。志大才疏的懦者难于有功。
看来是这样。
编者:本版自今日开辟《人生悟道》专栏,发表以叙事为主但同时也讲出一个人生道理的短文,字数不得超过1500字,欢迎来稿,稿费从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