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出版日期:1995年03月14日
第3版
03

来自特区的报告(续)

文/贾留柱

难学的广东话

一打工杂记之六

北方人听不懂广东话,广东各地区的白话(方言),连不在其地的广东人也听不懂。虽然推行了几十年的国语(普通话)。在广东许多地区推行国语仍是举步维艰,这显然与过去和各省交流较少有关。如今数百万打工者进入广东,语系自然五花八门,思想交流就出现了难题。改革10余年,大中城市国语教学日趋标准化,但小城乡镇,却仍处在开放前状态。广东新办企业又多在小城乡镇,打工者多了,第三产业自然发展兴旺。第三产业多是本地人来办,小商店、小饭馆,小摊小贩比比皆是。由于这些人土著白话根深蒂固,急切难改,在和外来者打交道时,自然就闹出许多令人啼笑皆非的笑话。

买烟问价,老板答曰:“哑炮一门!”

买者懵懵然地说:“我买香烟,不买炮!”

老板忙伸出两手比划了好一会,买者才明白是一包2元,两人不由得相视而笑。

即使在单位食堂,与内地人接触较多的炊事人员,卖饭时也会问:“马蔑鱼?(买什么菜)”买饭的立即问:“除了鱼还有什么菜?”卖饭的楞在那里不知怎么回事,直到听了旁边人的解说才算弄清。

为此,笔者在同宿舍中物色了一名懂国语的本地工人为“翻译”。虽然国语中仍然夹有白话,大致意思却能听得懂。这样外出吃饭、坐车、买东西,都方便多了。

为了适应环境,下决心学粤语,买了本《对答如流》,书中国语、白语、粤语并列,就如前阵英语热时的《英语九百句》。由于勤奋努力,3个月已是背诵流利。自认为已精通粤语,就生出一种如鱼得水之自由感。

星期天放心独自出外游玩。水乡无直路,山回路转,看不尽山光水色,蝶舞蜂飞;听不完的蝉鸣鸟唱,牧歌阵阵。不觉已是日过中天,肚中饥饿,找到一家乡村饭店。一进门老板热情招呼入座、斟茶,一句话连说了几遍,方悟出是在问吃什么。急在脑中搜寻相同词组,却一句也对不上号。想是《对答如流》薄薄一本书,词汇太少,不足应对,始悔不该不带“翻译”。幸亏老板情急生智,递过纸笔菜谱,才顺顺当当地吃了一顿饭。

出得门来,抬脚上路却傻了眼,乡间小路本无东西南北,一时弄不清刚才从哪条路来,又该从哪条路回去。茫然四顾,心中发慌,这才想到是用《对答如流》的时候了,忙问过路人,听我说完,过路人困惑地说了几句话,竟一句也听不懂。四目相视,都是无可奈何的笑。把《对答如流》中所学词汇用尽,对方仍听不懂何意,真不知我学了一种什么语言?突然一阵朗朗读书声传来,心中大喜,有学校必有语文教师。有语文教师,必会说国语。走进校门,见一年轻教师,忙恭敬地打招呼,叙说了一番问路的苦衷,教师听罢笑着说:“世界上又多一门外语矣!”问是何意?教师解释说,“由于普通话的韵母比粤语韵母几乎少三分之二,普通话的声调比粤语的声调少一半多,所以在音译时,无法找到相应的字音,只能用其相近或相似的字音。因此难免有些注音不太准确,只凭书本是很难学好粤语的。”

我走近教室窗前,老师正在教学生国语,“老板哪,马蔑鱼?”黑板上却写着:“下班了,买什么菜?”那粤语的读音自然与所写之字又不尽相同,真是无可奈何了!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