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乡县板桥乡官兵小学杨培源
1956年,我从西乡师范短训班毕业回村,先在一座破旧祠堂里当扫盲民校教师。1959年担任该校民办教师。1970年,组织上任命我为校长,看到学校破烂不堪的样子,娃娃们从家里背桌凳,我心里很不是滋味。于是我背上背笼,带领学生上南山挖中药材卖,两次收入50多元,然后买回50页水泥板,用土坯砌好作为课桌。
随着学生人数的增加,6间窄小的破旧教室已不够用了。要新修教室,村里没有资金,最后村支书让4个生产队各给2亩土地,由学校自己耕种创收积累资金。学生年龄小,劳动主要靠老师。大忙季节,我与老师们一起犁田打耙、收割打麦、插秧种豆。两年共收稻谷5000多公斤、小麦2000多公斤,加上黄豆、油菜籽等共收入1万多元。学校有钱了,我就利用星期天,到50里外的罗镇乡买回木料,劳动课上又发动师生抬石运沙,一次新修教室12间。1985年,我一方面带领师生开展勤工俭学活动,一方面动员群众集资办学,学校又修了8间教室,添置了120套课桌凳,使教师人人有了办公室和办公桌、钢管椅。目前学校已有砖木结构校舍53间、课桌凳300多套。
1992年,我村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普及六年义务教育”活动。在一次动员会上,我率先拿出了给孩子、母亲扯布的50元钱,全校老师纷纷慷慨解囊,一下就捐1000多元。在村支部的大力支持下,不到1个月全村共集资2.7万多元。在学校施工中,资金发生短缺,我便动员老伴把卖猪所得的1000元支持给学校。连续几年我都没有休寒暑假,不是为学校购买材料就是参加建校劳动或看管建校物资。
我们贫困县的民办教师生活十分艰苦,由70年代的每月4元、6元的补贴到80年代的14元、28元,直至今天的百十元工资,连一个人的基本生活费用都不够,但我们民办教师仍勤勤恳恳地忘我工作着。早在70年代大招工时,有人劝我出外工作,1983年村基建队又聘我当政治队长,我都婉言谢绝了。一些比我教龄短的民办教师也转为公办,可我每次都因六十年代有两年被组织抽调搞人口普查和农村社教,教龄间断,无法转正,但我无怨无悔。去年我被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评为全国贫困山区优秀教师,荣获“希望工程园丁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