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勤工俭学苦也乐
宝鸡县坪头镇谢家沟村小学 王小林
谢家沟村是宝鸡县坪头镇的一个边远山村,257口人分居在一沟二梁三面坡上,这里坡陡沟深石头多,地薄片小长蒿草。1986年,全县普及初等教育,我身为校长,心急如焚。村干部在“普六”的压力下,拿来了村上仅有的30元钱,我欲笑无颜,欲哭无泪。
1990年,我们决定开荒种地,勤工俭学,并确定了“因地制宜、向山取宝、种植为主、二小(“小采集、小拣拾”)为辅、着眼长远、打好基础”的原则,提出了大干五年实现自给的奋斗目标”。3月份,地一解冻,我就瞅准王家槽湾,赶着自家的牛,扛着犁、镢,背着干馍和玉米、黄豆种子去开荒。3月和4月的8个星期日,一下子就开了16亩地。以后每年扩大面积,我发动家长群众开荒,叫来亲戚帮忙,并从家中带来面粉做饭招待他们。4年来,共开荒地20多亩。学校还栽花椒树200棵,去年年底又开办了小卖部。几年来学校勤工俭学收入达6300元。
1991年学校种地无种子,我先把家里的3公斤玉米种子和桔梗药种无偿提供给学校,接着又用妻子卖猪所得的200多元为学校买了黄芪籽,使学校的地能按时播种。1993年秋季,学校的黄豆种在阳坡,家里的种在阴坡,我说服妻子先收学校的,干了两天,回到家里一看,自家地里的黄豆几乎要炸了。最后学校的黄豆收了650公斤,自家的只收了40多公斤。
为了使粮食卖个好价钱,我和另一位教师常多跑几公里路,到十里开外的一个收购点去卖。天不亮每人扛50公斤粮食出发,回来学生才来校,顾不上吃饭又得准备上课。
这几年,学校有了较充足的资金,我精打细算把这些资金投入到了改善办学条件和资助特困儿童上。我们购买了白灰、水泥、油漆、玻璃等,请工匠修补了学校的墙壁、桌凳,粉刷了教室,油漆了门窗,还添置了120册图书,订阅了各种报刊。4年来,我们还对特困学生实行了“三免”。现在,谢家沟小学的入学率、普及率、巩固率、升学率都达到了100%,教学质量在全镇统考年年名列前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