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处理…

我写《名物溯踪》文/焦安祥

2023年09月26日

编者按《名物溯踪》是作者焦安祥刚刚出版的一本新书,该书以酣畅的笔法,生动有趣地描述了100多种著名商品产生发展的兴衰历程。作者使这些或已消失,或正在消失,或正在产生,或正在辉煌的商品都变得鲜活灵透,在读者面前展现出独特魅力。值得称道的是,我们终于有了一本写商品的书问世,商品这个赤裸裸的尤物,从而有了一件文化嫁妆,有了一副儒雅和深沉。仔细品味书中每一篇作品,都会品出许多的滋味和心情。为使读者了解这本书,本报刊出作者为该书所写的后记,以飨读者。

1988年10月,我调至西安一家百货商店,是年冬,结识《西安晚报》文艺部王虹。一天,她拿两本书予我,说:在商业,多研究一些经商之道。细看书,是两本知识性很强的发明类书籍。当时王虹负责文艺版的“大千世界”栏目,希望我能结合工作特点,写一些知识性较强的文章。这也算是约稿吧。我就一鼓作气写了两篇给她,很快在《西安晚报》发表,并得到她的热情鼓励。又发了几篇之后,我有点泄气,认为与我写小说、散文所不同,有抄袭嫌疑,与我喜爱的文学创作略异,旁门左道了。这么着,就放弃了这类文章的劲头。在商业部门工作,又分管业务和宣传,时间长了,觉得应该结合本行业写出点大众能接受的文章,于单位于读者于我都有利,兴许还能结集出版一本这方面的书哩!于是我劲头又铆足了,找《西安晚报》周末专刊编辑袁林(笔名丰光)商量,马上得到他的首肯,并指点我:不要贪多、求急,慢慢来,写出每个商品的发光点,既让人感觉爱看,又不失历史典故,集知识性趣味性历史性于一体。之后,袁林来办公室找我,带来好消息:《西安晚报》周末专刊主编商子雍看了稿子,同意在第三版为我设个专栏,叫“商品纵横”。老实说,我很激动,又感觉有了压力。专栏稿我是非常清楚的,没有一定文字功底、阅历丰富的勤于思考的人是不能受得了的,好在商品一一陈列在柜台上,按照季节不同,参考现有的资料,略为排列组合就成了。

我写《名物溯踪》时,一再告诫自己:尊重历史,尊重知识,尊重读者。在翻阅有关资料时,发现很多书选的内容大致相同,除了那几个类型的商品外,再无新的补充,所以给人感觉一篇稿子这登那登,出处不大,看似尊重了历史,却没有尊重读者。这也激励了我写下去的勇气,也就阅读了大量的资料,尽可能地选择商品的种类,并以种类拟题,寻找下笔写作的内容。这么一来,增加了我写作的难度,于是在查阅资料的同时,走访柜台,咨询老人,搜索记忆。同时发现,有些商品十年前还很畅销,十年后消声匿迹,有些商品十年前还无踪影,十年后满世界都是,而在一些报刊中某些作者不顾及历史,信手拈来,把几年前才肇始的商品说成是十年前,极不负责,看之让人生气。也还有一些文章,颠倒商品是非,在中国,明明是BP机在前,偏说成是大哥大,又无视二哥大的存在。多年后再一考虑,这段历史不就混淆了吗?引用诗句时,不牵强附会,不生搬硬套,虽然我国的历史渊远流长,但是很多名物还是产生于国外,能够生存下来的也大多偏重于土产,而国外则偏重于机械,甚或电脑之类高新科技。

在写《名物溯踪》时,我尝试了几种写作方法,一是纯粹借用式,写了几篇自然摒弃;二是加议加叙式,在书中占的篇幅较大;三是抒情散文式,篇幅不多却能将历史与现实结合起来,这条路还在探索之中。

拖拖沓沓写了上百篇(由于报纸字数有要求,故长短大致相同),现在要结集出版,还望广大读者给予批评指正!在此,我特别感谢商子雍、袁林、王虹、霍有辉,这本集子也有他们辛勤的汗水,他们都是我尊敬的老师!

上篇:陕西90年代优秀文学翻译作品评奖揭晓
下篇:广告
分享到

© 2023 陕西工人报
制作单位:53BK.com

↑ TOP


http://szb.sxworker.com/Img/1997/3/1997032204-1.jpg
陕西工人报
http://szb.sxworker.com/m/content/1997-03/22/213606.html
陕西工人报电子版